欢迎您访问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

如何上好习作指导课

更新时间:2021-06-10 05:01:47作者:admin2

一、学生爱写吗?———兴趣是起点也是终点
说到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兴趣”二字。我们成年人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要写一篇文章,当你对主题不感兴趣没有思路时,再怎么冥思苦想也不知如何下笔,可一旦来了灵感,写作就成了有感而发,就会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是什么带来灵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兴趣。兴趣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学生习作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习作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创作……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兴趣即是起点也是终点。兴趣是作文的原动力,也常听一些老师说自己的学生不喜欢作文,不愿意上作文课。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作文不感兴趣,只是每个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的话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喜景,有的学生好抒情,有的同学则热衷于编童话故事,等等。而我们每节作文课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不能同时满足每个学生的喜好,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些同学不喜欢作文,不愿意上作文课的现象。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激发每个学生对同一话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逐渐地乐于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热爱上作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上作文指导课时应特别重视“兴趣先行”效应,注意运用灵活的艺术手段,使训练形式多样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如以读带写、看图写话、先玩后作、先画后写、续写故事、先演后作、音像作文等多种手法和综合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景色时,先引导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秋景,再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学生有了绘画的兴趣,并马上抓住了天空、落叶、稻谷、枫叶等看得见,摸得到的景物去画,然后我把学生的画布置在教室中,用我的语言,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去创设了一个情境,使全班同学都感觉已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丽秋景中,再让他们去描述,解决了学生言之无物的难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又怎么会没有说的兴趣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欲望一旦被激起,会带来无尽的收获,而作文前的导入热身,无疑给作文丰富的天地打开了一道大门。就拿“我喜欢的鱼”的这节作文课来说吧,上课伊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了许多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鱼,伴着美妙的音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鱼的世界,这些生动的画面感染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老师创设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形式很多。比如用录音机录下清晨有代表性的各种声音,像汽车声、脚步声、鸟声等,进行“听录音想象作文”实验;用电脑动画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作文;用录像机放出春天的美景,进行情境作文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好方法。
(二)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前提,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我在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使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体察,当学生全面地了解了水果的特点,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学生对观察有了兴趣,会观察了,才能会说、会写,也才能愿意写、乐于写。所以为了有意训练学生多留心社会生活,教师可以经常带领他们去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写的热情。
(三)注重评改 激发兴趣。
其实在习作指导课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好机会,其中在评改过程中激发兴趣就是不容错过的好时机。当学生尝试去口头作文时,如果我们能本着“赏识鼓励”的原则去引导、评价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学生能够站起来大胆表述,这本身就是对教师评价抱有某种期待。对于他们在描述中的优点我们要及时地肯定、鼓励。对于他们在描述中出现的用词不当、表意不清、句子不通等情况,我们也要及时地指点迷津。让学生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扎实地前行。教师评价太重要啦!
(一)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括,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素材(出示: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素材)。正像罗丹说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在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如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房屋变成了气派的高楼,违法粘贴的小广告,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积累素材。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自然生成写作素材。毕竟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作文的素材才能多起来。想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体验、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指导课前或课中让学生有一个得到体验的过程。如拔河比赛这节指导课,就是学生在充分体验拔河的全过程之后的习作,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轻松自如,提高了习作的效率。
(一)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我觉得要写好作文,首先选材要“真实”。(出示:内容———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首先要强调写真事,抒真情。
表达真情实感是小学生习作的灵魂。小学生习作要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要“口头说心头、笔头写口头、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不能让小孩变成“小大人”,人没长大,话已经老了,要“激童趣、说童话、写童事、表童心”。
参加了这次培训我感到特别有信心了,上好习作指导课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而且,如果我们在每堂习作课中都注重对学生作文习惯的培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并运用好词好句的习惯、交流与倾听的习惯、勤动笔墨的习惯等,那么,培养学生作文习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作文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