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写一个关于计算机管理信息人才培养的《论文大纲》!

写一个关于计算机管理信息人才培养的《论文大纲》

更新时间:2021-06-10 08:09:14作者:admin2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我院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主要培养既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又懂得信息管理的专门人才。但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全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重新定位,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2006年,辽宁省人事厅公布的全省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指出,IT行业对研究生、本科、大专人才的需求比例为1∶8.5∶8.4。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IT行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集中在大学和专科层次,表明大多数企业不再只注重学历,而更重视个人的实践经验、技术水平、专业能力,对技能性人才需求比较大。
根据大连2007春季人才招聘大会组委会提供的统计数字,从整体人才需求的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需求占总需求的0.6%,本科学历占29.4%,专科及以下学历占70%。以行业排列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前5位依次是计算机类占23%、营销类占16.4%、管理类占14%、工程技术类占12%、机械类占8%,这与大连的产业结构相吻合,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连经济运行的态势。这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逐渐趋于理性化,集中表现在有实际经验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者更容易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根据我们调查显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营销、会计(包括库存管理、出纳)、文秘、网络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IT培训等工作,专业对口率不足20%,没有实现为特定行业提供人才的预期目标。分析其主要原因:社会中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不愿意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岗位,他们希望引进复合型人才,要求员工一人多能,对信息管理能力要求不高。
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的要求决定了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又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方向,力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职业岗位(群)相吻合,这是带反馈结构的人才培养产业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专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偏理工方向的课程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偏综合性的课程以情报信息学为主线,偏财经的课程以经济管理和电子商务为主线。我院计算机信息专业以大连地区社会需求为主,培养目标针对相关岗位形成的岗位群,而不只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岗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主要以培养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开发人员为主,学生定位为“IT银领”。
主要岗位群及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
序号 岗位名称 岗位说明 能力构成要素
1 信息系统使用、管理人员 熟悉企业、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安装、使用、日常管理与维护,能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数据库应用
计算机系统和硬件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项目管理
2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人员 了解企业、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能完成软件编写、数据库连接使用、实现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需求分析
软件代码编写、软件文档撰写
数据库应用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3 项目管理专员/Group Leader 与客户、需求部门进行沟通,跟进项目运作;根据项目合理调动资源,完成测评项目。 Office办公软件
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使用、数据库应用
项目管理知识
4 数据库系统
设计人员 数据库系统设计、管理、日常维护(数据备份和故障恢复)。 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库、
维护数据库
表1:岗位与专业能力对应表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自于对社会相关岗位需求的分析、总结,进而成为教学计划制定和修改的依据。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才能明确。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现场技术和管理人才,即以技术师为培养目标,主要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化。
基于上述培养目标,在重新制定、修改教学计划时,我们首先对高职教育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第一线的信息系统等软件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使用、维护的应用型人才,以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专员、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人员、IT产品采购与营销人员等专业岗位为主,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核心课程,使毕业生不仅专业技能全面,同时具备一定的IT项目经验。
我们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信息、服务与管理”型信息技术人才,既区别于普通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思想,又和以往的该专业培养模式定位不同。“信息”指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信息技术使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指学生具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思想理念,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IT产品采购、IT产品营销、技术服务、IT业务咨询服务等服务型岗位;“管理”指学生具备IT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了解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会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挑战的自信,能够获取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项目计划、软件编写与测试、文档书写及项目评价工作。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应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岗位群涉及的四类核心技术岗位十几种能力,划分为八项主要能力。根据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如表2-“能力与课程模块递进关系对应表”所示,在这个链路课程体系中,反映掌握专门知识与技术的从简到难的训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以往“汉堡包”式理论-实践-理论以学年交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的认知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萨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形态。在课程开发中每个链路构成的整体任务的课程教学开始时,就是讲理论-做实践,做实践-讲理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两者合二为一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实现从定义变量、设计语句到程序流程图、函数定义、文件调用到调用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直至获取用户需求、撰写文档、项目管理、产品采购与营销,最后使学生形成符合岗位要求的复合专业能力。表2中横向8个链路----即学生需要掌握的8项岗位能力的课程形成相关性,从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开始,递进到关键性技术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继而完成综合性能力实训和技术认证,形成横向能力由浅入深的递进层次关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特点如下:
(1) 课程体系中能力模块的形成由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决定。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特点,为区域经济服务。
(2) 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课程链路,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实践与理论并行,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 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又学会与人合作、不断创新,能实现迅速上岗,同时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