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教案(粤教版七上).doc
(一)说教材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也是本章 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和地球仪这些知识后而编排的。这样由浅到深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地球的运动是研究地球由于运动而产生了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和五个热量带等相关知识,对它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气温和降水、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奠定知识基础。此外,学习本节,不仅能让学生完整认识地球,还能使学生 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为今后地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节课做为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的最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 ,还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 地理的兴趣,了解使用本教材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思维 、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地球运动是地球的最基本的特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 学生 知道地球运动的类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运动,不同的地球运动类型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地理现象;学会通过观察太阳的周日运动及太阳高度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四季的变化及特点,用事实简单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会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从事物的表象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观察表象到总结规律
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去总结其变化特点,探究其形成原因,那他也就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要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通过观察所得,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重点。关于这点,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体验,并教给观察、体验要点,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用观察到的事实说明问题。
七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习惯于日起日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而对于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利用事实来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并探究其形成原因,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密切联系旧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利用演示和讲解,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把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教会学生 今后能根据季节变化的特点去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当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正从直观-——因果——概括认识转化,他们的思维也正从形象向抽象转移,所以在教学昼夜更替、地球公转这些知识点,可以采用表演法,让学生用角色模拟,展开想象,让全班的学生扮演太阳,让一名学生扮演地球来分别说明昼夜更替、地球公转这些知识点,例如主全班学生扮演太阳,目光代表太阳光,学生看到的地球仪的一面为地球上的白天,而看不到的背面则为夜晚。地球自转时,迎向太阳(即刚开始出现在目光中)的地方,为地球上的黎明,而即将消失在目光之外的地方为傍晚。同样道理可确定出地球上的正午和子夜的地方。再在地球仪上粘贴一红点作为标志,学生即可观察到地球上昼夜更替的现象;演示地球公转,除运用多媒体材料配合外,也可以让一名学生 扮演地球,斜伸开双臂表示赤道与公转 轨道面倾斜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围绕着讲台(代表太阳的位置)作公转运动(不要求同时自转)。让全体同学观察、理解地球公转时的倾斜状态和太阳照射(光线与讲台面平行)地球南北半球的情况,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印象深刻,也会大大促进学生 对四季形成原因的理解。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现象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严格控 制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