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含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5 17:38:3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课程理念中也提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原样不变地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利用协作、对话等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角色和作用的这些转变,从根本上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否定,必须改变,从而使开放性的教学的开展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铁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一部分,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以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Fe)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总体而言,课本改变了以往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纵向编排,学习方式也放弃了从典型元素的学习推广到同族元素性质的一贯做法,取而代之的是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分块,集中介绍。这样编排的优势就在于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加以对比,在比较中加深记忆领会规律。而且课本中补充了不少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较多的知识,删减了一些不常见的反应。由于没有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作为理论指导,作为过渡元素,Fe的原子结构比较复杂,不做要求,因此,只能以物质分类作为暗线贯穿本课,在铁的氢氧化物和盐这一部分,引导学生结合上一章刚刚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分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介绍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涉及到铁的包括铁在氧气中燃烧,金属活动顺序中的置换反应,铁跟酸的反应,铁的冶炼,铁的锈蚀及防护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较多了解,知道很多铁的化合物,但缺乏系统性。进入高中后,“铁及其化合物”是最后一个元素化合物知识,有了第二章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定性试验,以及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铁的重要化合物(如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Fe2+ Fe3+ 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Fe3+ 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通过对铁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发展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物质的类别和化合价角度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了解Fe(OH)2的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Fe(OH)3Fe(OH)2的制备实验,以及Fe3+的检验,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进而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等能力,同时认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方法

通过对Fe2+ Fe3+ 氧化还原性质的预测和实验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整理实验现象并获取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互相交流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在铁的重要化合物中,氧化物相对较简单,只需要了解它们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学性质中与酸的反应(Fe3O4除外)。考虑到Fe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可变化合价的金属元素,结合前一章刚刚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在铁的氢氧化物中,出现了+2Fe转化成+3Fe,以及铁盐、亚铁盐部分,Fe元素不同价态离子间的转化应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Fe(OH)3的性质,Fe3+Fe2+的转化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学习Fe3+Fe2+的转化。鉴于学生刚刚开始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有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Fe3+Fe2+的相互转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通过演示Fe(OH)3 Fe(OH)2的制备方法学习铁的氢氧化物。考虑到Fe(OH)2的实验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因此由教师演示,将这一过程设计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从Fe(OH)2沉淀颜色的变化(结合图片),分析这一过程可能发生的反应,同时引出Fe3+的检验方法,为下面探究Fe3+Fe2+的转化做必要的知识准备和铺垫。

 

以开展学生探究实验的方式学习Fe3+Fe2+的氧化还原性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分小组经过分析、预测、设计进而选择试剂动手实验,得出Fe3+Fe2+的相互转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开放点1

你都知道哪些铁的化合物?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他们知道的铁的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巩固前一章所学的分类和氧化还原的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开放点2

教师演示Fe(OH)2的制备方法,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和沉淀颜色的变化。接下来让学生分析最终转化成的红褐色物质是什么?如何验证这种预测?同时,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引出Fe3+的检验。

 

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Fe(OH)2Fe(OH)2的转化过程,为下一步探究Fe3+Fe2+的相互转化做铺垫;介绍Fe3+的检验方法,为学生在后面设计探究实验时,如何证明转化是否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此外,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对比实验这种重要的方法。

 

开放点3

Fe(OH)2Fe(OH)3的转化过程中,+2Fe元素被O2氧化为+3价,铁盐与亚铁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Fe3+Fe2+之间的相互转化呢?

从化合价角度,利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要实现Fe3+Fe2+的相互转化,分别要加入什么样的物质,通过自己设计、选择试剂动手实验,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Fe3+Fe2+ 之间的相互转化

运用上一章的氧化还原知识,进一步熟悉常见的氧化剂(氯水、同时增加了课本中没有的浓硝酸)和还原剂(铁粉),逐步培养学生如何经过分析、预测,进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5)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新课引入

 

 

[提问]

你能说出哪些含铁的化合物?

[思考]

请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讲述]

单质铁的性质已经学过,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铁的化合物的性质。

[提问]

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有什么通性?

[板书]

 重要含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一、铁的氧化物

 

 

 

思考、讨论、回答

 

 

 

复习已有知识,为新内容做铺垫。

 

 

 

 

从物质类别角度总结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

 

 

 

 

设计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

制取Fe(OH)3沉淀和Fe(OH)2沉淀。

[提问]

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及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不符合常规的操作?

 

[思考]

白色的Fe(OH)2沉淀为什么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的红褐色物质是什么?

[讲述]

引导学生分析沉淀转化的过程及反应原理。

[板书]

二、铁的氢氧化物

Fe3+ + 3 OH = Fe(OH)3红褐色

Fe2+ + 2 OH = Fe(OH)2白色

4Fe(OH)2 + O2 + 2 H2O = 4 Fe(OH)3

 

 

 

 

倾听、观察

 

 

 

思考、回答

 

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含铁化合物的性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习氧化还原知识。

 

 

 

介绍Fe3+ 检验方法,为设计探究实验做铺垫

[提问]

如何证明最终变成的红褐色沉淀就是Fe(OH)3

[演示实验]

将生成的沉淀混合物用稀盐酸溶解,然后滴加KSCN溶液检验Fe3+

[板书]

三、铁盐和亚铁盐

1Fe3+ 检验

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

 

 

 

观察

 

 

 

记录

 

探究活动

 

交流讨论

[过渡、思考]

Fe(OH)2转化为Fe(OH)3过程中+2价的Fe被氧气氧化为+3 Fe2+ Fe3+ 之间是否也存在一个相互转化的关系呢?

[探究活动]

先对Fe2+ Fe3+ 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预测,然后选择试剂完成实验,将实验设计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交流、小结]

分组汇报实验设计、现象和结论,将汇报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Fe2+ Fe3+ 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板书]

2Fe2+ Fe3+ Fe2+ 有还原性)

2 Fe2+ + Cl2 = 2 Fe3+ + 2 Cl

3Fe3+ Fe2+ Fe3+有氧化性)

2 Fe3+ + Fe = 3 Fe3+

 

 

分组实验、讨论

完成实验报告

 

 

 

 

讨论、交流

让学生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观察记录、分析整理实验现象并获取结论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复习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应用

 

巩固

[应用1]

托盘中有一未知的白色粉末(维生素C),请你通过实验告诉我它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

[应用2]

配制FeSO4溶液时常常要加入少量铁粉或铁钉,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实验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同时,也使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