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印度(教案)
朝阳市第十五中学 赵洪华 122005
一、教材内容分析: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成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经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行人口国情教育。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2、印度的人口问题
难点: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1、学法:
讨论探究法: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辩论等形式,达到学习成果共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
2、教法:
①课件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
②指导学生用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五、设计思路: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起来
③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课件、分组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历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情况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并提问:该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指古代的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
2、提问:对印度这个国家,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学生举手自由回答)
过渡承转:印度这个美丽、富饶而神秘的国家曾引起无数人的向往,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度。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的:
1、多媒体展示: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活动:让一名学生朗读文字资料,同学们共同欣赏。
过渡承转:通过对印度历史的了解,同学们一定想更深入地认识今天的印度,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
2、多媒体展示:印度在世界位置图和印度地形图
提出问题:
⑴说出印度在中国的什么方位?
⑵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什么位置,大部分地处什么带?濒临哪些海洋?
⑶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
⑴读图完成练习卡填充题
⑵找学生到前面指图说出这三个地形区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
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多媒体展示:印度水旱灾害的图片
教师提问:印度经常发生什么灾害?
学生回答:水旱灾害经常发生
教师设疑: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与印度的气候有关,下面我们来了解印度的气候特点。
4、多媒体展示:亚洲气候图和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提出问题:
⑴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⑵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⑶与东南亚相比,其降水更加集中在哪几个月?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回答:
⑴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⑵全年高温,分雨季(6—9月),旱季(10月—次年5月)
⑶降水集中在6—9月
教师小结: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降水更集中,
旱季(10月—次年5月)。
教师提问: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和雨季的差别呢?
5、多媒体展示:南亚1月风向图和南亚7月风向图
读图思考:
⑴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⑵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将A—F填入下表中
A 来得早 B 来得晚 C 退得早 D退得晚 E 风力不足 F 风力强盛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下面表格,代表发言
表格1
月份 |
风向 |
吹向 |
降水季节 |
6—9月 |
西南风 |
海洋—陆地 |
雨季 |
10—次年5月 |
东北风 |
陆地—海洋 |
旱季 |
表格2
|
水灾 |
旱灾 |
西南季风的变化 |
A、D、F |
B、C、E |
教师小结:印度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降水极不稳定,致使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6、多媒体展示:印度水灾、旱灾及其一些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学生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⑴如果你是印度的水利部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旱灾害?
⑵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
过渡承转: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我们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众多,使这个国家面临着更沉重的压力,印度面临着怎样的人口问题呢?
7、多媒体展示:教材36页图7.35印度人口增长图
学生读图并思考:印度人口增长状况的问题
⑴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⑵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⑶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8、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1:
材料2:
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项目 |
耕地(公顷) |
水资源(立方米) |
粮食(千克) |
钢(千克) |
总量 |
1.6亿 |
21019亿 |
2236亿 |
136亿 |
人均占有量 |
0.17 |
2167 |
231 |
14 |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
70% |
22% |
67% |
14% |
学生辩论:根据所给的材料,针对印度人口问题,是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还是顺其自然鼓励人口增长,开展辩论。
学生活动:分成三个小组,正方、反方、评委组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看看与印度政府的做法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9、多媒体展示材料:印度的人口政策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
10、延伸拓展: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部约200千米,始建于17世纪,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为庆祝泰姬陵建陵350周年,组织者担心庆祝活动对泰姬陵主体建筑造成破坏,整个庆祝活动有意低调进行,活动地点远离泰姬陵,音乐会在泰姬陵2公里外的一座红沙石城堡进行,当局还选择了放鸽子,放风筝比赛等活动来庆祝。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
联系我国对文物保护的情况,谈谈印度对泰姬陵的保护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欣赏:播放一段有关印度风情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以回顾,并为下节课学习打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