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23 20:26:30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