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7-02 08:14:54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知识清单

项目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的区位注意因素中自然因素有原料、动力(燃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2、工业选址的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当选在具有明显的优势区位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生产成本而获得最高的利润地方。

3、最理想的厂址:原料燃料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理想场所,因此,也就是考虑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4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因素

1)原料指向型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2市场指向型: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3动力指向型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5)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科技发达地区

工业区位的选择

 

4、科技: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1)、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鞍钢)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原料燃料产地,改革开放初期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宝钢从靠近矿产转向靠近市场

2)、钢铁工业区位变化;早期的炼钢时代,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如德国鲁尔区),20世纪初期,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如我国包钢、武钢、鞍钢),二战后转向钢铁消费区布局(如上海宝钢)。

5、随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选择应非常慎重。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食品等工业,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6、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修建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西部兴建一批纺织工业中心;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为谋求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了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力度。

7、工业投入有三大因素。即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金、市场、材料、能源、交通),技术因素。需要强调的是:①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得多。许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灵活性,在时间上具有连续(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厂外)。②不同的工业部门各投入要素所占的比重也各不相同,于是按投入不同形成了四种工业类别: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③市场经济中的工业投入——产出——销售三大环节顺畅,工业生产才可以持续进行。  但随着工业对投入要素要求的变化,要将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环境要素综合考虑,才能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