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本)易错、易混知识点
3、 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 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 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9、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4、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5、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易混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易错点
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 “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5、 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6、 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7、 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8、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9、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10、“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11、 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易混点: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易错点
1、 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 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