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三、调整并构建新的历史复习策略
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新课程中的基础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注意不出现知识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复习课时一定要深人研究 《课程标准 》和现行版本教材,仔细把握《课标 》要求的深浅,在对知识的复习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拓展。其次,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复习讲解和试卷讲评时,一定在让学生知道“哪个是对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明晰知识概念,增强学生答题的应变性和适应性。再次,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复习。新课程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并不 否定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把书本知识割裂成小块交给学生死记硬背的办法无益 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教学内容时,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 《课标 》的基础上,完整地把握初中历史全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 《课标 》单元主题为基础和节点,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最后,还要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交融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外历史相互影响。进行总复习时,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意识。如在复习两次工业革命时,就一定要提到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在复习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般而言,总复习的课时大体为20-30果时。这对于六本教材的知识总量而言非常仓促。但决不能因此只关注知识的梳理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为三种不同的水平。记忆的认知水平,即知识层次的能力,包括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归纳、比较等多种能力。理解的认知水平,即技能层次的能力,包括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识读图表、阅读包括古汉语在内各类材料的能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根据材料做出结论的能力及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等。思考的认知水平,即运用层次的能力,包括依据有关史料,通过个人思考,产生个人 的认知和判断,得出相关结论,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其它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关注重点、热点、交叉点问题:所谓重点即“学科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永远是 历史会考 的主旋律。如 中国古代史上的秦汉、隋唐、明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统一 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三个历史阶段 的典型特征,对今天影响极大。所谓热点即与时政密切相关的社会重大问题。考查热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分析判断解读现实社会的是与非。如2005年的中考热点就必须包括,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问题、中 日关系问题、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郑和 600下西洋等。所谓交叉点即为多个重点、热点问题的连接点与交汇点 如台湾问题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 固”、“中美关系”、“中日 问题”、“世 界 反 法 西 斯 战争”、“一 国两制”等多个热点问题的交叉。在复习中关注重点、热点、交叉点,一是要在 日常复习中注意把知识讲准,让学生理解透彻 二是要 引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关注时政,老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联系热点、重点、交叉点知识 三要注意进行专题复习。尤其以后者最为重要。传统复习中一课一课的排序复习,虽然有助于理清知识线索,但割裂了历史知识的整体联系,是造成学生迁移能力差的重要 原 因。因此有必要在复习中打破 教材 的章节顺 序,按主 题 按线索进行整体、系统复习。
精选好的习题,构建适合学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长时间、高强度、集中化的复习往往使学生筋疲力尽,产生记忆模糊的现象。教师针对这种由于死记硬背而造成的记忆 和理解上 的缺陷,可 以采用精选 习题进行短时间多次数练习 的办法深化和巩 固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选择题短小,有利于在区别、辨析 的基础上,多角度准确把握历史 问题 尽管填空 题在 中考试 卷 中分值越来越少,但它能直接强化学生对历史问题准确理解的功能在复习题中可广泛采用。另外选题的内容必须和复习 内容紧密相关,并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和代表性。既要 能检测 知识,又 要 能培养思 维 习惯。大多数复习课往往是两种极端,要 么是“一言堂”老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是“一做堂”,学生做题从头做到尾 或背书背到尾。两种做法的效率低下,是造成学生疲劳,积极性不 高的主要原 因。比较好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应 当是讲练结合 的模式 讲难点、讲重 点、讲热点、讲考点 ,练 习 基 础 知识 的识 记,联系历 史概 念 的理解,联 系历史规律的迁移。用讲带动练来发现弱点,为讲指 明方 向。无论是讲还是练,都有一个限度,都要给予学生 自我思考、消化的时间。
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层次性:传统的复习策略认为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这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好体现,其实并非如此。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学困生”身上,就意味着减少对能力较强学生的辅导精力投人,忽视 了对“学优生”的关注。学优生 的 自主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好,但并不 意味着学优生在历史学 习 的知识能力水平上强 到足 以让教师放手不过 问的地 步。更何况学优生在理解、运用能力上 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的要求更强烈。新课程主张的面向全体学生,其实是在承认差异性,注重教育层次性基础上 的面 向全体。对于不 同的学生,要有不 同的侧重点。如 对能力较低的学生,要 以强化其搜集整理信息 的能力为主。通过灵 活多样 的教学与检测方法,保持其兴趣的持久,全 面反馈其学 习进展情况,帮助其顺利通 过 中考。而对于 能力较强 的学生 而言,要 以强化批判思 维的能力为主,通过对知识 的深挖和拓展,培养其迁移能力与知识结构的人文色彩。具备了迁移能力,他们在思 维上才有发散性,才会 有 与“学 困生”不 一 样 的创造 能力 和 思 维 深度,为学生在高一 级学校主动地探索地学习历史开辟道路。这种既关注潜能生,又关注优生 的整体学生观,才最有利于帮助学生 实现能力的全 面发展,达到中考的预定 目标。同时,对优生 的关注还能带动全体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复习质量。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也是从根本上调 整 中考复习策略的重要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朱 慕菊 走 进 新 课程 〔 北 京 师 范大学 出版 社,2002年 6月版
孙明媚 最新中考试题荟萃·历史青海人 民出版社,2006年8 月版
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7初中学业考试指导丛书·历史附 湖南人 民出版社,2006年 7月版
株洲市教科所1999年株洲市中考历史学科指 导丛书 叨 海南出版社,1999年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7年湖南省初 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历史 文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月版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