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试说明》相关信息及后期复习建议
一、考试范围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此次考试范围仅限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部分教学内容以及乡土教材《重庆历史》的部分内容。
二、考试形式
采取开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历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历史约35%
世界近现代历史约25%
重庆历史约10%
(二)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约30%
判断题约10%
填图题约10%
材料分析题约25%
简答题约25%
(内容比例、题型及分数比例与2009年完全一样)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课标川教版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第六、八、九学习主题;
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学习主题;
八年级下册:第一学习主题,第二学习主题的第3、4、6课,第三学习主题的第7、8、9课,第四学习主题,第五学习主题的第16课;
九年级下册:世界近代史(下)的第五学习主题及第六学习主题的第3课,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二、三、四学习主题及第七学习主题的第20课。
课标人教版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13、14课,第三单元;
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单元;
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第三单元第8、9课,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15、16课;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八单元第22课中的“科学的革命”;
九年级下册:第一、二、三、四、五单元,第七单元第14课,第八单元第17课。
(以上教科书中的活动课内容,打*号或★号和小字部分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重庆历史》:
上册:第五章(两宋时期的重庆);(新增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
下册: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第六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
历史地图:
与本次考试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参见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世界历史地图册》。)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本次考试内容中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释历史问题。
3.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阐释问题。
4.了解中华文明的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5.能正确识读和运用历史地图,把握本次考试范围内有关历史内容的空间分布关系。
五、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游记》是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曹雪芹
答案:C
2.下列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答案:B
3.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下列有关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标志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C.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答案:B
(二)判断题
阅读下表判断:
战 争 |
时 间
|
决定性战役
|
结 果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4年至1918年
|
凡尔登战役
|
德奥同盟国集团失败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39年至1945年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失败
|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〇”。
(1)两次大战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 )
(2)两次战争均由战败国集团中的国家挑起。 ( )
(3)两次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都发生在法国境内。( )
(4)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
(5)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以失败而告终。( )
答案:(1) (√) (2) (〇) (3) (×) (4) (〇) (5) (√)
(三)填图题(略,见参考试卷)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300年间,由于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文化。
——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学问僧的突出代表。
答案: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据材料回答,留学唐朝的日本学生和学问僧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带回中国文化产物,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促使日本文化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
(3)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体会?
答案:略。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答案:蒋介石认为,中国落后于日本,无法与日本打仗;他认为,亡于日本可当亡国奴,亡于共产党,则彻底灭亡。
(2)指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表现。
答案:命令10万关东军“绝对不抵抗,退入关内。”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恶果?
答案:致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五)简答题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请回答:
(1)什么是“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我国的重大国策。“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
(3)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答案: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也结束了人为隔绝的局面,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2.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答案:基本内容: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但中国需对帝国主义列强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
危害: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市教科院历史组信息
今年全重庆市仍将实行“两考合一”、(即重庆市初中毕业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政史合堂”(但不合卷)。考试时间90分钟完卷,政、史各占45分钟,分值各占50分。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进考室只能带与本次相关历史教科书,重庆历史上、下册、历史地图册。其它所有教辅资料均不得带入考室。市教科院历史组黄开红老师对初三历史后期教学提出八点建议:
1、在后期复习中,建议强化课标意识,复习时,师生一起对照课标要求,突出复习重点。
2、立足教材,全面复习,构建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教材为中心,注意熟悉教材的主题、课题和子目的表述,要让学生熟悉导语、大字、地图、插图、彩页图所包含的重要知识,同时注意利用主题、课题、子目帮助学生建立框架结构。
3、复习时,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意识,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如:古代、近代、现代同类知识要串起来,(纵向)中外之间的联系(横向),课标教科书与地方教材(重庆历史)的联系。
4、关注热点,联系现实,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周年纪年,一些重大的时政热点,要从三个层面去思考:世界性、全球性、中国的、重庆市的热点。热点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5、注意进行地方教材和地图册的复习。每年把地图册作为命题的依据,因地图册属教科书,不是教辅。在里面命题完全是有依据的,地图册与教科书一样是能带入考场的。要强调地图教学,复习中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6、复习时,要让学生熟悉近几年重庆中考命题,帮助学生分析命题思路,拉近学生与中考试题的距离,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增强学生的信心。
7、认真研究达标训练与中考命题之间的关系,在命题的深难度、命题的思路上,从哪些角度提问,命题的形式在综合本上有哪些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视觉、重点结论要去揣摸。其它各册的达标训练也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达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8、复习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答题技巧的培养。如:组合选择、判断题(一定要理解出判断题的意图是从表格内容中获取信息。回答简答题时要注意要点化,要写序号。
七、根据我县实际,后期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2、认真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了解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注意综合分析几年来我市中考历史试卷,认真研究每一道题,力求从中得到启发。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3、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学会积累、延伸和拓展知识
回归课本,整理思路,到考前的10天左右,老师带领学生回归课本,再次熟读教材,包括课本中的导语、大字、小字、图表、地图、图片, 学生要能清晰认识所读的每一内容在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框架中处于什么位置及产生什么影响.并且把做过的试卷进行整理,特别是历次模考和经典名题以及《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知识点,按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整理,把这些知识点在书本中逐一落实,最后进行延伸和拓展,查漏补缺.,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形成对知识准确的记忆,做到知识点的要点化、线索化、条例化、网络化。
4、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
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联系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等。
5、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
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
附2010年周年纪念日
610年大运河开通
780年两税法
960年北宋建立
1600东印度公司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
1940年百团大战、枣宜会战、汪伪政权建立、不列颠之战
1950年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开始
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四个经济特区成立
1990年两德统一
周年大事的命题有三个考查层次,一是知识性考查,仅表示对某一重大事件的纪念;二是要求分档周年大事产生的历史原因、作用,以充分说明其历史地位,三是通过对与现实的联系密切的周年大事的分析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或与现实问题作某种类比。
6、重视材料解析题型的特点与解题技巧
近几年中考材料题不断创新,新材料层出不穷,提问的灵活性也不断提高,更是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中考中往往成了影响考生得分的“瓶颈”。因此考生要特别重视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首先要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做到阅读时有的放矢,抓有效信息。如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材料之间的联系业等。
其次,带着问题“读懂、读透”所给材料,把材料放到历史大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其内涵义,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对问题作出解答。
最后还要注意认真审题,看准题目要求,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切忌答非所问。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析材料观点的正误。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