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们谈地理》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
(一)设计思想、学习目标与任务:
1、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坚持“由近及远,先家乡、祖国、后世界”的原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与现象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认识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的原则,以适应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利于学生接受,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逐步引导他们进入地理学习的大门。
2、学习目标:
① 知识目标:从生活入手,了解地理事物、现象,进而感知、认识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简单学习“什么是地理?”“什么是地理头脑?”“怎样用地理头脑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学好地理?”等知识。
②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答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学会用“地理头脑”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重点:学习“什么是地理?”“什么是地理头脑?”“怎样用地理头脑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学好地理?”等知识。
对策:从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讲解、启发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4、难点:①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②理解“什么是地理头脑?”“如何用地理头脑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
对策:通过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讲解、启发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突破难点的目的。
5、学习内容:
①生活离不开地理。
②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知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完成任务的过程:从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讲解、启发、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能力:
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奇,贪玩,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协作意识较差,但通过小学自然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只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解决办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小学已学过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讲解、启发、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法设计:
1、指导思想:本节课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坚持“由近及远,先家乡、祖国、后世界”的原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与现象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认识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的原则,以适应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利于学生接受,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逐步引导他们进入地理学习的大门。
2、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活事例列举→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小结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3、具体方法:
从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讲解、启发、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
①问题性情境:列举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例尤其是近期发生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②虚拟情境:通过思考和换位思考,让学生加深感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学习情境设计:
①由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例尤其是近期发生的事例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和求知的欲望。
②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身份进入学习,从而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作用
|
导入新课:
|
人们通常把象诸葛亮一样博学的人称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大家了解地理吗?知道地理学些什么内容吗?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生活入手谈谈“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
|
对照书本P1页,回忆小学自然所学知识,说出几个和“地理”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出示板书:与同学们谈地理)
|
讲解新课:
学习“生活与地理”教学内容。
(用提问承转下文)
:“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学习它的目的何在?又如何学好它呢?引出下一学习的内容:“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
教师由最近大家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分灾难篇:如汶川地震,台南受台风袭击等;
成就篇: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世界第29届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
科技篇:多利羊;“神七”飞升;日本最近发明的内脏贴膜等等;
生活篇:听长辈们谈餐桌上的变
化:高家镇农业产业结构的新变化(由种粮改为种瓜果蔬菜等);
最近我们比较关注天气变化等事例引出“生活离不开地理”的学习。
由陕西十大怪和课本四幅插图入手讲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教师简单地讲解“什么是地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提出本学期学习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
用生活中的例子揭示什么是“地理的头脑”
|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感受,寻找问题的原因,来积极参与学习。
学生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学生思考并认真记好笔记。
试让几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
用生活事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板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教师依据学生的谈话内容了解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辅助板书中写出相应的内容。(尤其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具体要求)
(板书: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
小结:
|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
学生代表了言。
|
教师指导并总结全节课内容。
|
布置作业:
|
思考:什么是“地理头脑”,你在生活中以前用上它吗?学习了之后又该如何用它呢?
预习新课
|
|
|
(六)学习活动组织:
1、人教版七年级(上)《与同学们谈地理》的学习设计方式:
①相应内容:“生活与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②使用资源:生活中人们经常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中学到的相关知识
③学生活动:反思性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师行为所隐含的情绪的感受者,教师满含激情地启发讲解这节内容,学生定会受此感染,他们往往会作出相应的反应:积极投入小组讨论和发言当中去,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④教师活动:用生活实例讲解、启发学生,并使他们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七)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活事例列举→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小结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八)课后反思:
学生的情感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因而在本节课中,我力争为同学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通过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再者:情境的创设或引入情境是情境教学策略关键的一环,但并不是终结。情境教学策略并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还需要教师以具体形象为“跳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语言,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和点化,把具体活动内化为抽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因而,在本节课中我借用了学生小学所学的自然课知识和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上还要再接再厉,以便今后能做得更好。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