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9第九课时) 高三地理教案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
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学生回答后,投影“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并作补充说明)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南方湿润地区
青藏高原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教师讲述)目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本单元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地区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