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案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模块综合测试
第一卷 选择题(共60分)
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不同 B.水热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
2.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少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
3.下列不属于Ⅰ自然区的地貌单元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B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界线P为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为我国一月
2.D 由图可知,I区为东部季风区,II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III区为青藏高寒区;联系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分界线和各自的特征可知,Ⅲ区纬度比Ⅱ区虽低,但因海拔高,热量较II区少,可以排除A选项;Ⅲ区太阳光照比Ⅱ区强,是因为Ⅲ区海拔高,且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可以排除B;Ⅲ区与Ⅰ区的界线是以地势的高低来确定的,因为这里地势的差异是最基本的差异;Ⅱ区与Ⅰ区北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有明显差异,且由此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明显不同,故以
3.D 联系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范围,内蒙古高原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4.该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 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 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衰落阶段 D.再生阶段
4.A 5.B 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成长阶段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有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有集聚走向扩散。
6.GIS技术的
A.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数据模型用点、线、面表达
C.主要功能是空间定位
D.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
7.图中城市
A.①位于规划区
B.②位于非矿区
C.③位于现矿区
D.④位于原矿区
8.图示地区采矿业向西、向北迁移,主要是趋向
A.原料地 B.消费地 C.水资源 D.交通线
6.D 7.C 8.A 本组题对传统工业区的考查立意很新,多角度,多层次。第6题考查学生对GIS的了解程度以及与RS、GPS技术的区别。第7题,要理解图层的含义,图幅相同但信息不同,要注意城市位置在另一幅图中的分布。可以河流为参照物,确定城市在另一幅图中的位置,可判断出①位于非矿区,②位于原矿区,③、④位于现矿区。第8题,图示地区为德国鲁尔区,本区铁矿缺乏,为了就近获得来自荷兰鹿特丹的进口铁矿,向西、北靠近是为了获取来自瑞典、俄罗斯的铁矿,趋向于原料地。
(08海南地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9~10题。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