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触摸美丽》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6月11日,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2009年3月18日开始,墨西哥就陆续发现人类感染、死亡病例。2009年12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疫情通报:甲型H1N1流感已在全球造成超过1万人死亡。疫情的严重再次使脆弱的人们陷入恐慌,2009年11月甲流疫苗终于在中国上市,但随之而来的铺天盖地的甲流疫苗副作用的有关报道充斥着网络与电视媒体,这又使人们陷入到不安和疑惑当中。
前段时间听闻个别兄弟学校亦有出现染病的学生而导致学校停课,学生的身心与学习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009年11月根据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我校2000多名师生陆续进行甲流疫苗的接种,在接种区出现了一个令我十分难忘的场面,有胆小的女学生因害怕甲流疫苗接种会产生负面的作用,而当场哭哭啼啼,其矛盾心理非常明显,不打针怕不小心感染病毒,打了针担心会有负面作用,最后在班主任的劝说和同学的安慰中,该女同学还是“狠”下心来:打针!那场面大有“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视死如归”感。不少学生看到此情此景议论纷纷,有受情绪影响着,有大义凛然着认为:“不就是感冒吗?真有那么可怕?”,有无奈抱怨着:“为什么要有这种流感呢?”……
是的,为什么要有这种流感呢?当甲流是那么的靠近我们,我们才懂得恐慌,而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产生这种危机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99年“台湾921大地震”、、04年印尼海啸、08年“四川汶川521大地震”、08年南方雪灾等,大自然用一种接近疯狂的态度在向人们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地球的环境提出抗议。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等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被破坏,我们喝的水变黄了,吃的土里种出来的作物有了残余农药、呼吸的空气变得浑浊。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的人们身体素质变弱,抵抗能力下降,病毒性疫情一次次来袭:“非典”、“口足手病”等等。而这一次人们是该进行深刻的反省了!!如果再不重视环境教育,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将是只有无限的困惑。因此萌生了想给学生上一堂深刻的渗透了环保教育的美术课的想法。
其实,环境保护一直都是这几年的热点问题,在前不久也刚给八年级的学生上过《触摸美丽》这一课,该课的内容紧密的联系了生活与自然环境,除了指导学生制作装饰品,帮助学生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索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也是传递了一个“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学生虽然上课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学生在对环境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利害关系方面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身心健康的影响上毫无警觉性。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因材料选择不当等原因,而产生了更多的垃圾,甚至有学生竟然将自己的作业当成“二次垃圾”再次遗弃。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我校的接种区出现的这个“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终于也解决了我的困惑。于是我决定与学生《再次触摸美丽》。
教学思路:
《再次触摸美丽》是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触摸美丽》的再次拓展出来的一个课题,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已经学习过的《触摸美丽》这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在《触摸美丽》这课中,学生已经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索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在对环境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利害关系方面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再次触摸美丽》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减少了在技能与材料方面的介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身边一些会污染环境的不良卫生习惯,和通过大量的图片直击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在身心上带来的灾难与影响。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所变化,更深的影响到的是我们的身心健康,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等于没有了一切。从而在再次制作的过程中,慎选废弃材料,建立严谨的制作态度,最好是将作品制作成美观又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可以长期保存,不导致再次产生更多的垃圾,或者将作品当成“二次垃圾”遗弃。
教学片段实施及评析:
准备阶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
制作工具的准备:美工工具、制作工具等;
废弃材料的准备:选择矿泉水瓶、木头等坚固不易变形易保存的废弃物。
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准备:于美术课前一天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影响环境污染的不良卫生习惯调查报表。
教学片段:
第一阶段:交流学习
与学生交流讨论打甲流疫苗的情况,学生因为亲身参与,所以与老师的交流激动热烈。
教师提问:“同学还记得以前有没有过什么类似的流行病毒或疾病?”
生:“非典!”
生:“口足手病!”
……
教师小结:“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些病毒疫情印象这么深刻呢?最重要的是他们给人们的身体上带来了伤害在心灵上带来了恐惧,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这些流行性疫情却那么经常发生吗?”
学生困惑。
教师及时的给予提醒:“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次在《触摸美丽》的课堂上时给大家看了那些生活垃圾吗?就是因为有过多的生活垃圾被随意的丢弃,再加上工厂的废气垃圾排放等等使我们在生活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却有很多人身体体质脆弱,抵抗能力差,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许多特殊病毒的出现,例如各样的癌症,我们知道目前癌症还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还有有了像甲流这样可怕的病毒出现,连感冒都变成可以致人死亡。”
学生愕然。
评析:
很明显的,对于热点问题的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的高,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导入中抓住学生的上课集中力与兴趣点。从这个过程来看,学生知道环境污染,但是环境污染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这层深刻的关系是学生们始料不及的。
第二阶段:进一步抓住学生的“胃口”
学生自查: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调查问题:“有多少同学的《触摸美丽》课堂作业还保存至今?”
学生哗然,议论纷纷,没想到老师来这一招,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因为制作的技巧和材料不易保存的原因,例如报纸等比比较柔软的材料摆放没几天变变形,变脏不易擦拭,所以已经丢弃,再次成为垃圾!而这次的垃圾上还附着了更多的垃圾。例如固体胶等其他附着在作品上的辅助材料。
教师提出:“你们不仅仅是在做一次美术课的作业,你们要制作出既美观又能保存欣赏或者是具有使用功能的作品,我们上次在《触摸美丽》的课堂上利用废弃物品所制作的作品,就是希望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可惜这么多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又给当成垃圾再次遗弃,甚至比原来的还糟糕,老师记得很多同学用了纸皮、报纸等材料做的作品,如果它没被你采用的时候可能它还会被回收再利用,但是制成作品之后,被进行了剪裁、着色、粘贴等等行为,最后又被你们当成二次废弃物再次丢弃!”
评析:
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够重视,究其原因是环保的意义理解的不够深刻,知道环境污染,懂得“变废为宝”的概念,但却没有去深刻的理解自己的一次行为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改变,总体来说眼光还是比较局限,另外,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提倡学生把废弃物利用起来,而应该是考虑各废弃物的特性及其制完成后的使用情况并能将其充分的利用!使其延长使用的寿命。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
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们每天生活的周围影响着环境的一些个人卫生习惯主要有:随地吐痰、大小便、乱扔纸屑、糖果、饮料等饮食包装垃圾。族群分布广泛,在学生的调查中不乏出现自己的家人、同学、还有老师!并小结:我们每天都以各种形式在产生着垃圾,一个不好的卫生行为习惯都会产生垃圾污染,给环境加重负荷!”
接着教师以地球、污染、人类为主线演示气球实验。
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气球中装入两个小玻璃球后,往气球里面充气!边讲解:“这个气球就好像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断挤进去的是空气象征了垃圾,而里面的小玻璃球象征了人类!”(气球在不断的膨胀!学生情绪跟着紧张!)
教师停止充气并提问学生:“如果老师再继续往气球里充气,气球会怎样?小玻璃球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气球会爆炸!”、 “小玻璃球会掉出来!!”、“气球和玻璃球都会破掉~~”……
教师继续往气球里面充气,学生都屏住呼吸,等待结果。
“啪”的一声,伴随着学生紧张的尖叫声,气球终被空气冲破,小玻璃珠散落一地,不知去向,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接着教师出示几张因环境的恶化导致人类产生的一些疾病的图片。并小结:“通过这次甲流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引起的恐慌,还有这个实验的体验,我想大家应该能够更加深刻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哪些比较彻底的危害了!污染不仅仅是破坏了环境,更是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你、我的生存。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也就没有了一切。对环保的重要意义也应该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希望大家带着这个新认识我们一起来重新的触摸美丽!”
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用性较强易保存的“变废为宝”的概念图片给学生的制作提供新的构思创想。
学生根据材料特性与自己所需制作手工制作品提出初步的设想与造型准备,并利用课余时间将作品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与制作过程中要真确使用制作工具,注意使用安全。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完成进度进行跟踪,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与建议。
评析:
实践环节阶段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成功的利用了气球、空气、小玻璃珠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自己生存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再次制作手工制品的时候再选择材料上就不再显得难么过于广泛而随意,而是带着具有一种责任感去寻找了一些尽可能保存的材料。而在作品的制作方向上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类似相框、笔筒等使用性高的主题,在材料上选择易拉罐、木头、一次性筷子、冰棒棍等坚固耐劳一擦拭保存的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多学生自己也会注意到座位附近的卫生环境,不随意的丢弃裁剪下来的边角,或废弃的脚步、纸张等辅助材料。
反思与总结:
前段时间在侨乡频道无意间看到介绍“节能减排”进校园的一则新闻报道,镜头里是某小学里的一堂美术课,老师正在教学生“变废为宝”,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镜头最后捕捉了一个镜头,一个小同学用废旧的报纸做了一个台灯造型的装饰品,因为台灯的脖子过长,整个台灯有点不稳,摇摇欲坠,孩子开心的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站在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我们是不适合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但是作为师者我们有那个责任去引导和帮助孩子去寻找更适合拿来改造的废弃物,试想下这个摇摇欲坠的台灯固然凝结了孩子的心血,可是最后这个“台灯”的命运也逃不过两三天就被遗弃到垃圾桶里的命运。
本课再一次利用“变废为宝’这一概念把环保教育渗透在美术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造”,多角度的为学生提高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而这一次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懂得利用制作手工制作品,而是以美育的形式在对学生进行一次彻底的环保教育。在上《触摸美丽》这课中我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跟学生大肆宣扬环保的时候,学生在“变废为宝”制作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另外有些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有些学生在对待环保这个问题上,向来然为只要自己的身上和家里干净就可以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这个地方寻找突破口,联系学生还处于被甲流的影响的情绪中的实际情况,把环境、流感等与学生自身的生命健康紧密的联系起来,并把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都赤裸裸的事实都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引发一种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将环境保护的与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健康都紧密的联系起来。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这堂课我们也不能够彻底的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传授给全部的精湛制作技巧,但是我们却可以美术课堂上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教育做起去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心灵美,由视觉美而产生珍惜的心灵美,从而去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双手去共同营造一个让人们健康快乐的居住环境,
附件: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篮球场》主要使用材料:废旧电器包装泡沫、铁丝、旧绳线
《卡通相框》主要使用材料:废弃的蛋糕包装绳、废弃的一次性木筷、废纸皮
《笔筒》主要使用材料:废弃的饮料瓶、和用完的心相印纸巾包装袋。
《帆船》主要使用材料:木头的边角料、废弃的筷子、包装绳、上色的旧作业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