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实验课如何体现先学后教,发展学生思维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5 08:27:30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校   杨玉胜
《点亮小灯泡》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目标指出: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建立科学概念。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电池、导线和小灯泡,让学生们动手点亮小灯泡。这个环节探究性很强,学生的元认知基础很好。许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过这些内容,比如:安装四驱车、安装小电风扇、安装遥控车、手电筒等等一些电动玩具、工具。但,只用电池、导线、小灯泡来组成一个电路,学生还是第一次。本活动没有危险,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就点亮了小灯泡,而没点亮小灯泡的同学借鉴其他组的同学也很快点亮了。但学生思维只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次,抓住汇报环节,梳理问题,解决学习困惑的问题。
针对学生们兴趣点在操作上,而忽视了积极思考的问题。我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让学生重点说清楚以下几点:1.小灯泡亮起来需要怎样连接?2.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3. 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你的发现吗?经过三组同学的汇报,我和同学们一起输理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小灯泡有时亮有时不亮?2.为什么导线有时瞬间很热烫手?3.电池里的电怎么流的?

二、讲授与探究相结合,建立概念。
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很多,难度不大。但有些概念学生是不知道的,如:电池、导线、小灯泡的结构问题;电流的流向问题;什么是电路、通路、短路和短路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是无法从探究中得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讲授的方式,将相关概念告诉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概念,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学习基础。因此,我依次向学生介绍了电池、导线、小灯泡的结构问题;电流的流向问题;什么是电路、通路、短路和短路的科学概念。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

三、加大问题难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有了电池、导线、小灯泡的结构,电流的流向,电路、通路、短路和短路等正确的概念后,我加大了问题难度。问题是:有多少种连接使小灯泡亮了起来,这些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再次动手连接电路,点亮了小灯泡。并老师一起整理出:“两极(电池的正负极)连两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一碰灯就亮。

通过两次连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了科学概念。课堂效果很好。
四、本课的改进点。

如果,我在前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更快一点,能节省出3-5分钟的时间,我可以再给学生多提供2-3根导线,2节电池,2个小灯泡,让他们试着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有更大空间的提升,进而形成“串联、并联”的概念。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如果有许多“能……”就会“……”。但是,对于典型的实验课,一直本着“学在教前,讲在练后”,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的。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