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实验高中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课堂调控能力是施教者组织课堂的综合能力,它有赖于施教者的理论修养与实践体验,它的目的在于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官刺激,强调以"三动"(动脑、动口、动手)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而导学则是合理实施课堂调控的一种探索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调控能力在课堂中的现实体现。
(一)课堂调控能力是施教者组织课堂的综合能力,是每位教师应着力培养的能力。
课堂调控历来是教师感到最为困难的事情,也是教师在课堂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工作,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由于缺乏相关课堂调控理论知识,只能按自己过去所感知的和所理解的课堂调控理念、方式和方法去调控课堂。要提倡"有效教学",就必须研究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课堂调控是指鼓励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即教师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和创造愉快的、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为了减少不良行为问题而采取的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教学活动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等的工作方法。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课堂调控。因此,协调和控制构成课堂环境的基本要素,保持其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课堂生态,营造宽松而不失紧张、和谐而不失内心激动、融洽而不失师生各自角色的人际心理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正是课堂调控的主旨所在。
有效的课堂调控,要求教师在课堂调控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尊重、有秩序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效调控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要有效的课堂调控。
1、教学内容的调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在一堂课要选择适合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容量和质量要适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方面的调控主要表现在课前的准备上。
首先,掌握了解的教材,对教材的细枝末节都要认真钻研,并掌握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从更深广的角度分析和理解螦讲教学内容,编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其次,对教学环节、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反馈练习、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等都要认真筹划。再次,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和学习要求,特别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制定适当的教学标准。
2、教学方法的有效调控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佳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石。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合理调控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时间,前后紧凑,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把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反馈调控
首先,彻底改变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的传统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其次,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再次,教师心理的调控,它包括:教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把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关心差生;师生关系要亲密,起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教学情境的调控
自身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染作用,用几近完美的形象影响学生。利用改变声调的办法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教师近体效应调控课堂情境的最佳效果。
(二)导学是合理实施课堂调控的一种探索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调控能力在课堂中的现实体现。
导学首先要求施教者将课堂调控能力在本节课诸环节中文本化,依据以下环节写出详尽的导学方案。
1、本节课学习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简洁,不能概括、抽象、烦琐。
2.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示范性讲解)。它要求教师预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