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淡淡情谊——普通话水平测试第52号作品朗读指导
泰州师专 何广见
《永远的记忆》是一篇回忆性抒情美文。透过题目中“永远”二字,我们似乎感受到作者对童真的慨叹。人只有在历经世俗后,才悟得出童真的美,进而在心灵里留下永久的记忆。文中作者对小学和中学三幕情景的回忆,表现的都是对童真的留恋之情。“海边共餐”和“尾随回家”,好似两幅水墨画,飘逸着淡淡的幽香。“我”和“翁香玉”是小学同学但相互竟没说过话。距离产生美,翁香玉同学留“香”饭给“我”,使之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女神,“我”默默欣赏她:“笑眯眯的,短头发,脸圆圆的”;悄悄模仿她:“把肮脏的手帕弄湿了擦脸”。 “车上相遇”使小学里没说过话的两个同学终于在中学阶段有了一次言语的交流,且肩并肩“一起走过月台”。童真一去不复返,成年后遥隔时空的两人,回忆儿时美景,一个写文章慨叹少女时代清纯淡雅的情谊,另一个则以“异地来信”呼应着同样的情怀。
有了对文章这样的理解,或许就有了对文章朗读基调的把握。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舒缓、纯真、憧憬般的。用清亮的嗓音,伴以平稳的节奏,读出温馨的语气,以表达作者对清纯少女时代淡淡情谊的追忆和慨叹。
“海边共餐”是第一幕情景,这一幕共5句。第一句语势平缓。“妈妈”和“十块钱”稍重,以表现“我”的少年生活无忧。第二句急起上扬,至“很久”后下抑徐行平收。“很久”重而拖地读出,以表旅途行程之长。“一个人”高而急地读出,以表“我”无饭吃时的孤独任性之态。第三句缓起平出,至后半句变得气徐声柔,慢读“很香”。平收稍顿后带点快意,缓而畅地读出第四句,“短头发,脸圆圆的” 要读得从容而饱满,要读出欣赏的语气。第五句语势平缓,“翁香玉”一字一拖,用气音带出,以表现“我”的感激之情,同时对下文“我”对翁香玉同学的动作模仿,做一个感情铺垫。
“尾随回家”是第二幕情景,这一幕共3句。首句语势缓行,至波峰“带着……男孩”处稍快上扬,以揣测语气读出“我”的猜疑,然后语势下抑自语般读出“可能是弟弟。”第二句语势虽平,但要读得轻快些,“清澈、竹阴、停、浸湿、擦”等词语要读得稍重而有弹性,给听者以明晰的景象感和人像感。第三句是“我”的模仿动作,要以俏皮的语气读出,适当注意语速和气息的变化。“也、肮脏、一路”等词语可用曲折语调读出,以示强调,同时凸现出小女生特有的童趣。
“车上相遇”是第三幕情景,这一幕共7句。第一句为两幕情景间的过渡,气息较松,语势较平。第二句缓起,至“看见”处,语速变快,气紧音高,要读出“我”的惊喜。“短头发,脸圆圆的”要注意读出与前文同样描写的呼应感,在慢而稍低的语流中,凸显“我”对翁香玉同学默默的欣赏,欣赏里还有感激的成分。第三句用体现无可奈何的语气,可读得松些低些快些。第四句要注意句中语气的转换。“我”既害怕她不认识我,又希望她还认得我,因而“挤向门口”要读得快而急促,以表盼望之态,“她也走近了,叫我的名字。”要读得慢而断续,“她”和“名字”拖长重读,以表现出乎意料的氛围。第五句,调整一下气息舒缓读出,“第一次”读得稍重稍慢。第六句的朗读状态是气满音高,“一起”要读得重而稳,以显现“我” 的激动和自豪。第七句缓起渐低弱收,“再”为重读,要读出遗憾的语气。
“异地来信”是第四幕情景,这一幕共3句。首句是铺垫交待,语调较平,没什么变化,“少年心事”可读得稍重些。第二句要注意行进中的语势变化,前半句表现“突然”,后半句表现“疑惑”。因而“书出版……一封信”半句可读得急些紧些高些,“信封上……我本名”半句可读得缓些松些低些。“忽然”和“陌生”为逻辑重音,前者主要用音强突出,后者主要用音长突出。第三句是翁香玉来信的内容,要读出憧憬般的抒情和感叹语气。该句语势呈现“低、高、低、高、低、高、低”形式,句首低起,语流前行出现几个小波浪,最后句尾渐弱缓收。“这么久”和“仍然”为呼应重音,句尾的“另”和“深深”为感情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