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本节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时重在研究氧气的性质,引导学生在以后研究物质时,注意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探究。学生渴望自己动手做实验,但真正自己动手时却又畏手畏脚,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勇气,并让学生养成边实验边观察现象的好习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感观刺激,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学会观察和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特点;
2、了解氧气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习题、实践体验、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检查学生是否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是否会用简单的化学语言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评价方式:小组内和小组间互评。
2、在教师引领下,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如:氧气的助燃性决定了它可以支持燃烧,了解是否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评价方式:自评
3、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检验其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评价方式:同伴及教师评价。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探究——“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一样吗?”,了解学生是否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评价方式: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药品:木炭、细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仪器: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镊子
其它:火柴、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小魔术:“泡泡取火” 提问:你对氧气有哪些了解呢? [观察]桌子上的两瓶氧气和你周围的氧气 [讨论] 色、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讲解]改变条件 氧气 → 液氧 → 固态氧 [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引入: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否一样呢? [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一:木炭(碳:非金属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探究二:蜡烛(石蜡:含有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实验:与学生一起亲历探究过程:铁丝在氧气中能否燃烧。 总结:学生获得认识:铁(金属单质)能与氧气反应, 问题引发思考: 1、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 2、铁丝下面为什么系一根火柴? 3、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预先装入少量的水或细沙? [分析总结]:木炭、蜡烛、铁丝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提问: 这些变化虽然发生的场所和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但都与氧气有关。为什么现象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得出结论]: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就越剧烈。——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 因此,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单质和化合物发生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讲解:无论是木炭、铁丝、石蜡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可以帮助物质燃烧,所以用途:燃烧离不了它→因此,我们说: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当然,用途反映性质(支持燃烧)。 练习:(见课件) 总结与提升: 1、初步形成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观念。 2、体会到化学反应不但有新物质的生成,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知道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与微粒间的有效碰撞密不可分——即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4、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布置作业:以“我”的口吻完成氧气的自我介绍 2、 |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学生联想生活中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并思考 放手让学生亲历实验的过程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获得结论。化学语言表示该变化。 学生仔细观察,解决疑惑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看书、分组讨论、思考,总结。 倾听学习 学生观察上述3个文字表达式,找其共同点,归纳总结氧化物和氧化反应 思考、回答 听讲、反思 |
设疑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化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化学,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能代替。 引发学生思考、主动质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解决学生想解决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角色,而学生是课堂主人。 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自获得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要观念之一: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知识掌握情况 扩展学生认知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