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单元卷)(含参考答案)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解析:“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答案:D
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一年收获两次。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
答案:B
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 )
解析:A项是西汉后期,B项是原始社会后期和商周时期;C项出现于曹魏时期,D项是在唐朝,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4.(2012•泉州模拟)《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A.航行 B.灌溉
C.军事 D.排洪
解析: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答案:C
5.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答案:B
6.(2012•青岛模拟)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
答案:D
7.下列图片中,能够代表中国“三千年前的名片”是( )
解析:A项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B项是西汉丝织业的代表,C项是北宋制瓷业的代表,D项是明清时期青花瓷的代表,因此结合题目要求是“三千年前”可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8.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为C。
答案:C
9.(2012•南通模拟)(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联系教材有关知识点,B项出现在明代;C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所学不符,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10.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右图)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解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