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高考热点六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9-21 23:19:21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三个阶段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出行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张。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一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19世纪中期(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代议制在欧美主要国家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进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注意: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客观条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经济的混乱加重危机的灾害;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是政治稳定的基础;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贸易的发展;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2、过程:1944年, 美国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决定建立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的国际组织;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 规定固定汇率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订, 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支撑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重建)。

3、影响:在三大支柱中, 美国拥有特殊地位,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拉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但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1、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发展经历五个阶段)

(1)形成原因:

①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地推动者。

⑤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

(③④⑤⑥也是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表现:20世纪90年代, 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995年1月1日, 关贸总协定改名为世贸组织, 作为世界性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 调节贸易纠纷, 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4)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同时, 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应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③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 联系:

①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都是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表现, 都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发展的。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从整体上看,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 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反而得到加强。

③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 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 区别:

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四、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规律

1、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

2、世界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规律。

3、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

五、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1、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①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②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③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④1895年《马关条约》新开辟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时期的主动对外开放

  ①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②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③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90年代后,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开放;

⑤在我国,逐渐形成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积极融入全球化

①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②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