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9-03-20 08:35:16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摘要】日前,安徽省2009年高考方案已经向社会公布,新课改高考模式的改革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方向标,如何应对新高考?如何打好一轮复习这场硬仗?如何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  一轮复习  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首届新高考即将举行。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我们将如何应对?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将如何进行高考复习,我们高三历史组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进一步领会高考命题精神,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并结合本届高三文科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轮复习模式是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半年来结合教学实际探索总结的一套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符合2009年高考方案和教材实际。在新课程下,教材体系变了、课标体系变了,教学理念变了,如果固守过去旧版教材复习的流程,是刻舟求剑行为;反之,完全抛开旧的复习方式,抛弃长期形成的科学有效做法,不切实际地追求新花样,并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面对新课标实际,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新的一轮复习模式。一轮侧重基础、二轮侧重综合、三轮侧重热点难点及查缺补漏,已成大家共识。一轮大约需要5个半月的时间,是三轮复习中时间跨度最长的。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复习,一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两轮复习效果,但一轮复习如何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在不同班级实施的“基于教材、立足考纲”和“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复习法。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复习法

 

 ⑴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

轮次

时间

复习内容

命题范围

验收方式

暑期一个月至9月中旬

必修一

必修一

单元测试

9月中旬至11月上旬

必修二

必修一、二

半期考

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

必修三

必修一、二、三

单元测试

12月中旬至091月中旬

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

高考内容

全市统考

 

⑵具体操作

第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通过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通识能力,力求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的单元安排有相对独立性,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及时梳理知识,进行知识整合。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⑶特点

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平稳,按部就班,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是按照教材顺序,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模块,循序渐进地复习,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复习状态。二是重在打基础,围绕着考试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温故知新,这对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讲,更为有利。

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做到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尤其是要处理好第一轮与以前历史教学的关系,学业水平测试之前的复习与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关系。复习时应把教材重新组织,把它再加深提高,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复习法

 

⑴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

轮次

时间

复习内容

命题范围

验收方式

2008年暑假开始至20091月中旬

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历史(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阶段测试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半期考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阶段测试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内容

全市统考

 

⑵具体操作

 一轮复习,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学生能够有一些通史感。如中国古代史包括: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近代史包括:专题五“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现代史包括:专题九“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十“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专题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十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世界古代史包括:专题十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十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世界近代史包括:专题十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十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十九“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世界现代史包括: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二十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专题二十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二十三“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二十四“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⑶特点

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灵活,根据课标和考纲,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轮次学习和复习有了明显区别,从技术上避免了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教材经过重新整合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

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要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每一单元下设以下内容:建立时序、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同步训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也对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要组织学生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 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同时,我们高三毕业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

[2]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