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考历史复习法
略谈中考历史复习法
关键词:考纲 课本 解题技巧 热点
一、 深刻领会考纲意思,不做无用功
每年的历史中考都不会把所有学过的内容划为考试范围,而是有选择性的。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考纲内容,把不属于考试范围的排除在外,少做无用功。对于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则要突破难点抓住重点,重点内容往往更容易出现在考试内容中。今年中考只考中国历史第一、四册和世界历史第一册,这三册的内容应重点复习,中国历史第二、三册稍需提及,以中考先锋的提纲式网络为准即可,因为历史有其一惯性,完全断开是不太可能的。
二、 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适当强调记忆功能。
中考先锋只是很简单的提纲式的,不可能把书本内容都包罗进去,因此复习阶段应以课本为主,让学生理清线索,做到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能够理解课本的内容。对于课本内容要求学生起码要看三遍,并且要强调适当的记忆。有的同学以为开卷考试可以翻书,看书时不注意适当的记忆,结果到考试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翻书。历史中考按赋分比例,考试时间是48分钟,如果每题都要翻书才能解决,时间明显不够。因此,理解基础上的适当记忆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特点,我在处理朝代更替上把历代政权归纳成顺口溜,让学生便于记忆。另外,再归纳一些专题,比如从外国引进农作物的专题,中国古代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专题,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专题,古代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专题等。选择题要尽量做到不翻书。以去年中考题的选择题的第6题为例:
【题目】:我们农村的同学家里可能种植红薯(甘薯)吧,如果你要帮助家乡培植优质红薯,你应该查阅下列哪一本著作?
A《齐民要术》 B《农桑辑要》 C《农政全书》 D《神农本草经》
这条题目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除D《神农本草经》学生也许知道是医学著作外,其它三个备选答案都是和农业有关的著作,都有可能介绍红薯。因此还得明白红薯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如果不知道红薯何时传入我国而去翻书的话,恐怕是很难找到的。最后还得知道这三本著作是什么时期的书,然后才能找到相应的答案。所以说,适当的记忆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并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三、 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学生解题技巧。
很多同学认为:“开卷考试要比闭卷难。”之所以大家会有这种感受,主要是因为开卷考试以能力立意,即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还要特别重视解题能力的提高。以中考要求为准,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技巧。
对于选择题除非很明确知道是哪一个答案,不然的话,我认为用排除法倒不适为一个好办法。以去年中考选择题的第七题为例:
【题目】:在上语文课时,同学们准备编演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本剧,根据史实,请你指出下列哪一道具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
A、 酒壶 B、 猪肉 C、 刀 D、 烟斗
不能出现的原因是当时它还没有传入我国。如果不敢肯定的话,可以用排除法解之:在讲青铜器时已提到青铜酒器,在讲原始社会时已提到人们饲养家畜家禽,因此酒壶和猪肉在我国应旱已有之,刀是自从有了铁器之后就会出现,因为它是古代战争的武器,剩下的就只有D了。
对于大题目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我认为主要应培养以下能力:一是探究和创新能力。既能提出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比如05年桂林的中考题目第19题的第2问:请你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任何一项作品,来谈谈它是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二是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评价要建立在大量的史实基础之上,要有理有据,站得住脚。如去年的中考题目第18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运动。也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朝统治者依靠西方列强维护统治的消极改良运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三是初步的分析、归纳、比较、判断、论证、表述能力。如去年中考题第17题第2问:史料(2)(指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总之,对于大题目要做到审好题,切中要点,解答过程宜从简,切忌长篇大论,作答时还要注意条理清析。
四、关注热点问题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把握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史料解答现实问题。05年的历史中考题出现了两个热点问题,即台湾问题(第17题材料解析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题历史探究题),在关注当今热点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把热点问题和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如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文艺复兴联系起来。再如去年我国免除农业税,引申到我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以及国家兴衰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
总之,中考复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如果能让学生做到轻车熟路那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各位老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