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理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运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地理知识。
3.运用选择性、批判性的方法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学会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学生说)——地球仪,同学们的本事可真不小啊,竟然能将地球搬来搬去。你们知道手中的模型所代表的真正地球是这样的吗?(学生说)当然是!岂不知我们人类在将地球确认为是球体并命名为地球之前经过了多少艰难的、曲折的历程。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结论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呢?(学生说)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现在的初一的学生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不难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来)。那我们的祖先在既没有人造卫星,也没有宇宙飞船的情况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认识了地球的呢?好,下面同学们就从课本或课外读物中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一个线索: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论证错误观点的证据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
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事实证明
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教师演示地球仪,强调地球的球体形状,建立空间立体感,让学生分析活动中看到的事例和其他的现象是否能证明地球的确是球状的。)
学生讨论回答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最后消失。(海边的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到海边观察,无条件的学校可用课本图1.3讲解或利用影视资料截取船只返回港口或出海时的镜头加深学生的理解。)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探究质疑。)
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并通过作图来说明)
教师引导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学们要从小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