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海陆的变迁——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七年级地理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31 12:21:49

教学目标:

1、  记住: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主要内容;六大板块示意图;两大火山地震

2、  综合运用:能准确利用两面三学说解释一此地理现象(火山、地震、山脉形成)

3、  热点跟踪: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热点现象(如冰岛火山喷发,海地大地震)

教学重难点:

1、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此地理现象(火山、地震的形成、山脉的形成等)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式导学;多媒体展示;合作交流;讲练习结合

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课前预习)

1、 大陆漂移学说: (1)创始人:             

                  (2)主要内容:2亿-3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       ;以后大陆解体            ;

                  (3)证据:         洋两岸的大陆能够吻和,而且两岸动植物十分相似。

                  (4)合作探究:煤形成于温带,为何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田?请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这一现象:                                                                                     

2、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内容:全球划分为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         之中。

                       板志内部相对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

                      (2)六大板块:a.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读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3)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板块。

                      (4)综合运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A 红海扩张                                                                

                          B 地中海在收缩                                                                

                        C 用板块知识来解释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D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用板块知识来解释世界主要山脉的形成

                                                                                                      

3、火山和地震带:(1)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都与         运动有关。

                (2)两大火山地震带a                                                            

                                   b                                                           

                (3)综合运用:a日本的火山地震原因是:它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B从地震带的角度来说,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二、总结规律,典型示例:

解释火山地震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板块运动,即火山地震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二是根据火山地震带来解释,即地震区域位于什么火山地震带上。

例如:中国西南(玉树、汶川)多地震,从地震带角度来看,它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从板块角度来看,它位于               和                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三、学以致用,热点跟踪: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下列社会地理现象:

(1)2010年海地发生动6.1级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从板块角度解释原因为:                      

                                  两地均位于                                 火山地震带。

(2)2009年4月,位于地中海中的意大利发生6.3级地震原因是意大利位于                和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意大利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四、对应练习: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A                      

         B                             C                        

(2)中国位于                    板块上,澳大利亚位于                    板块上。

(3)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010年德州中考题)

(4)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鸵鸟生活在陆地上,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环境中,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6)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cm速度相互靠近,有人推算,大约2亿生,中国和美国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2009年湖南试题)

A 火山地震的结果    B 海浪和风力的结果   C 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 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

五、中考演练:(每空4分,共计50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时间2009年3月20日2时17分在汤加地区海域发生7.9级地震,如上图汤加地处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2)北京时间为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智利发生了里氏8.8级强烈地震,由上图可知,该次震源位于      

                  板块交界处。(2010年河南试题)

(3)就板块划分而言,甲地属于           板块;就大洲而言,甲位于             洲上。

(4)2010年欧洲北部冰岛发生火山喷发,冰岛位于     和        板块交界处。(2010年青海试题)

(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专家分析认定汶川地震的原因是长期以来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008年四川试题)

(6)日本把防震知识列入教科书,你认为必要吗?为什么?

                                                                                                   

六、总结归纳: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和两大火山地震带,要求全体同学能准确运用两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现将本节课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红海在扩大: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

(2)   地中海在缩小,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   阿尔卑斯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5)   安第斯山脉是由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七、课下作业:

绘制一幅板块示意图

教师寄语:本学案侧重于“三点一题”,即紧扣重点,研究考点,衔接热点,串连两年中考试试题,将中考知识点一网打尽!希望同学们,认真保存,认真对待!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