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海陆的变迁——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七年级地理学案
教学目标: |
1、 记住: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主要内容;六大板块示意图;两大火山地震 2、 综合运用:能准确利用两面三学说解释一此地理现象(火山、地震、山脉形成) 3、 热点跟踪: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热点现象(如冰岛火山喷发,海地大地震) |
教学重难点: |
1、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此地理现象(火山、地震的形成、山脉的形成等) |
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学案式导学;多媒体展示;合作交流;讲练习结合 |
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课前预习) 1、 (2)主要内容:2亿-3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 ;以后大陆解体 ; (3)证据: 洋两岸的大陆能够吻和,而且两岸动植物十分相似。 (4)合作探究:煤形成于温带,为何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田?请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这一现象: 板志内部相对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 (2)六大板块:a.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读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3)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板块。 (4)综合运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A 红海扩张 B 地中海在收缩 C 用板块知识来解释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D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用板块知识来解释世界主要山脉的形成 3、火山和地震带:(1)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都与 运动有关。 (2)两大火山地震带a b (3)综合运用:a日本的火山地震原因是:它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B从地震带的角度来说,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二、总结规律,典型示例: 解释火山地震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板块运动,即火山地震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二是根据火山地震带来解释,即地震区域位于什么火山地震带上。 例如:中国西南(玉树、汶川)多地震,从地震带角度来看,它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从板块角度来看,它位于 和 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三、学以致用,热点跟踪: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下列社会地理现象: (1)2010年海地发生动6.1级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从板块角度解释原因为: (2)2009年4月,位于地中海中的意大利发生6.3级地震原因是意大利位于 和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意大利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四、对应练习: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A B C (2)中国位于 板块上,澳大利亚位于 板块上。 (3)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010年德州中考题) (4)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鸵鸟生活在陆地上,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环境中,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6)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cm速度相互靠近,有人推算,大约2亿生,中国和美国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2009年湖南试题) A 火山地震的结果 B 海浪和风力的结果 C 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 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 五、中考演练:(每空4分,共计50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时间2009年3月20日2时17分在汤加地区海域发生7.9级地震,如上图汤加地处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2)北京时间为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智利发生了里氏8.8级强烈地震,由上图可知,该次震源位于 板块交界处。(2010年河南试题) (3)就板块划分而言,甲地属于 板块;就大洲而言,甲位于 洲上。 (4)2010年欧洲北部冰岛发生火山喷发,冰岛位于 和 板块交界处。(2010年青海试题) (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专家分析认定汶川地震的原因是长期以来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008年四川试题) (6)日本把防震知识列入教科书,你认为必要吗?为什么? 六、总结归纳: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和两大火山地震带,要求全体同学能准确运用两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现将本节课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红海在扩大: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 (2) 地中海在缩小,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 阿尔卑斯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5) 安第斯山脉是由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七、课下作业: 绘制一幅板块示意图 教师寄语:本学案侧重于“三点一题”,即紧扣重点,研究考点,衔接热点,串连两年中考试试题,将中考知识点一网打尽!希望同学们,认真保存,认真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