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的阅读记忆与流变
何兆武:改天换地的十年
一句话,1949年后的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中国的图书出版和阅读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949年之前的书,主要分两种,一类是传统古书,四书五经之类,1949之后成了封建性的东西,除了特别有名的,大家基本上都不读了。另一类是西方的东西,包括五四新文学,因为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有资产阶级的阶级性,也不能读了。
取而代之的主要是苏联的东西,一下子全出来了。
1959-1969:读书成区分身份地位的一种标识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普遍贫穷,穿麻儿窝(用麻编织的一种鞋子)的人就算是富有。那时,读书是一种奢侈。我的家乡北碚,号称重庆的文化重地,竟没有一家书店。虽然,因“四川船王”
何怀宏:饥渴年代的读书生活
70年代前面的近七年是和文革的前三年、以至解放后的70年衔接;后面的三年多则是和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衔接(而我们还不知这一时期要伸展到多远)。在此意义上,又可以说“70年代”是20世纪中国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的年代。
许纪霖:十年,读书界完成分化
共和国60年的历史,前30年可称为“毛泽东时代”,是以“革命”为中心的时代,后30年广义来讲是邓小平主导的、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中间的这十年,是一个转型时期,从理想主义社会转型到世俗化社会的过程。……1989-1999年是中国读书界一个重要的转型界,也是一道分水岭。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知识界和读书界完成了巨大的分化。
1979-1989出版人、读书人的光荣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勇于思索、摆脱旧的思想桎梏。这一时代要求与全体中国人被压抑了十年的阅读求知需求汇聚在一起,形成了被称为“井喷”的全社会读书浪潮,从而使得阅读成为整个1980年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这是思想激荡的十年,是出版人、读书人倍感幸福的十年。
韩晓东:1989-1999大众文化全球狂欢的前夜
1990年代注定要成为中国的转型年代。
刚刚从崔健“一无所有”的呐喊里走出来的中国人还没来得及产生抵抗力,便一头栽进消费主导的物欲时代。商品消费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流行文化呼啸而来,时装、广告、流行歌曲不仅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
徐小斌:我的八十年代
总之,没有背景没有家世没有关系没有后门,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傻乎乎地凭着年轻的莽撞和笨拙的真诚,闯入了文坛。要感谢的,是那时的编辑,感谢他们在一大堆自然来稿里发现了我,说到底,要感谢的是那个年代,是那个年代的纯粹。
1999-2009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阅读
新世纪的中国人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更多选择,不再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对思想文化精神食粮如饥似渴,坊间的图书越出越多,阅读的取向更多元,读书的目的更务实,与此相伴的是全民阅读率的连年走低,读书仍是不可或缺,却已没那么重要。及至互联网迅速普及,它已远远超过人们想象力的方式进一步改变了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阅读的方式甚至拓展了“书”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