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10-14 21:01:08

一、教学设计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已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Fe)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钠、铝、铁、铜的化合物性质的介绍仍以化学性质为主,且是主要的化学性质,对于它们的物理性质不作详细描述。

根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片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合物的知识不是逐个物质介绍,而是相对集中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叙述,如MgOFe2O3CuO与酸的反应,Fe(OH)2Fe(OH)3的生成等;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

本节教学重点: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Fe3+Fe2+的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Fe3+Fe2+的转化。

教学建议如下:

1.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列表比较法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对同一类化合物的性质,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性质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可列表为:

氧化物

固体颜色

水溶性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溶液的颜色)

Na2O

白色

Na2O+2HCl=2NaCl+H2O(溶液无色)

MgO

白色

不溶

MgO+2HCl=MgCl2+H2O(溶液无色)

Fe2O3

红棕色

不溶

Fe2O3+6HCl=2FeCl3+3H2O(溶液黄色)

CuO

黑色

不溶

CuO+2HCl=CuCl2+H2O(溶液蓝色)

Al2O3性质特殊,是两性氧化物。同样,对于氢氧化物,可以先从NaOHMg(OH)2Cu(OH)2的固体颜色、水溶性、与酸的反应等了解碱的一般性质,再介绍Fe(OH)2Fe(OH)3Al(OH)3的性质,也可以列表进行比较。得出它们既具有一般碱的性质,也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归纳过程中,一个事例,不可能归纳出规律性。只有从许多事例中归纳出的规律才有指导作用。

2.做好每一个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本节有5个实验,3个科学探究,是实验数量最多的一节。除作为科学探究的Na2CO3NaHCO3分别溶于水和与酸的反应、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的实验外,其他几个都是简单易做的实验,建议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来完成。对于Na2CO3NaHCO3分别溶于水的实验,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边讲边做,因为实验要求感受它们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这是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感受到的。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的,但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有关结论,体验实验的作用。………………………………【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