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教案三】10.1 认识分子.doc
10.1 认识分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
3、学习领会猜想的方法。
4、经历通过计算认识分子“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猜想方法研究微观世界;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屋檐滴水时间长了能“水滴石穿”;铁铲用久了会变薄;当我们走近花园时能闻到花香。
[设疑]: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讲述]: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讲解]: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