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分析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物理试题知识覆盖面较全,涉及《考试大纲》中所列考点的75%以上,试题设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有些试题素材取自教材但不拘泥于课本,强调在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复现,能有效检测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质量.
2、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体现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试题的设计仿照高考的命题特点,既突出物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知识的关系,体现物理学科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又服务于生活和生产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真实性。如第23题让学生分析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升空、轨道转移运行和最终绕月飞行等过程,如此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实用性”,问题的设置力求具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索性,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3、试题测试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导向突出.
物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为了体现质量检测的目标,本套试题充分考虑了我市高三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试题表述力求简洁明了,设问准确,科学性强,试卷难易分布合理,梯度适当,既关注了质量检测的目标定位,同时又兼顾了高考的选拔需要,有20分左右的难度题,能区分不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适当的区分度,有利于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答题分析
1.选择题
8道选择题的知识点分布按2道力学题、3道电学题、1道热学题、2道光学和原子物理题设置.试题注重基础性,解题所需的思维起点不高,但综合性较强,整体偏易.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4题:对重要的物理学史缺乏记忆或有遗忘现象,不能准确作答,多数学生未选B项.
15题:得分率较高.
16题:考查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知识,得分较高,错选D项较多,没有掌握对波源起振方向的判断方法.
17题:考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气体的内能、压强等知识,得分较高,错选A项较多.
18题:考查自感知识,得分较高,错选D项较多.
19题:知识综合性强,不能进行逐个分析.
20题:力学综合题,得分不高,错选B项较多.
21题:主要考查交流电的产生、有效值等知识,得分低,错选A项较多.
2.实验题
第1小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分较高.失分较多的是,对错误步骤的更正表达不准确.
第2小题是教材中《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和《测金属丝电阻率》这两个实验的嫁接题,对金属丝电阻的测量,没有用传统的伏安法,而用改进后的“半偏法”,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命题意图,理解产生错误.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对千分尺的读数,有近1/3的学生读错.
3.计算题
23题:本题主要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和卫星运动规律以及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本题得分较高.答错的主要方面有:运用公式 分析判断变轨时速度是“应增大”还是“应减小”;把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的运行速度理解为月球第一宇宙速度.
24题:本题着重考查两种“偏转”(电偏转和磁偏转)的规律和不同,得分率为70%左右,主要答题错误有:将电偏转的偏向角当成磁偏转的偏向角;少数学生将速度偏向角和位移的偏角相混淆;有不少学生对题中给定的物理量较少不适应,导致表述欠缺,解题条理不清.
25题:本题以学科内综合知识为背景,以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为出发点,偏重于物理模型的组合和物理方法的迁移,具有较高的教学参考价值和能力测试的功能.得分率大约30%.错解的主要方面有:第1问中用整体法解答时漏了B物体的质量或三角函数关系弄错,用隔离法解答时对A和B受力分析漏了绳子的拉力;第2问中多数考生不能分析试题描述的物理过程,不能用比例的方法求出A、B被弹簧弹开的位移;在对A、B整体列功能关系时漏了电场力做功引起电势能的变化.
三、教学建议
本次物理试题虽然绝对难度不大(比07年高考题容易),但考试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这表明在高三复习教学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如:教学中存在轻概念、重计算,轻过程、重应试等现象;教学中对学生基本物理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中对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不够。结合本次检测反映出的卷面问题,对后期高三复习教学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次物理检测虽然难度不大,比如选择题,大部分题都是直接考查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但学生仍然模棱两可,不能作出准确判断.这反映出我们的复习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复习教学要转变观念,要从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努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学习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强化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对实验能力的要求重在理解,重在应用。要求运用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用过的仪器去解决新的实验课题,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拘泥于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全面考核学生实验能力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后期的教学中,要针对实验设置专题进行复习.
3.重视说理、论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从这次阅卷来看,相当多的考生说理、论证及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规范性.说理、推理表述不清,词不达意,逻辑混乱,必须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