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单元卷)(含参考答案)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济宁质检)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由人民直接行动”,说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B、D没有群众基础。
答案:C
2.(2012•烟台模拟)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蒋介石认为,“二十一条”违背了民心,损害了国民的自信,引发了五四运动,导致了军阀的没落。可以看出,蒋介石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答案:A
3.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情,但对于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法表示反对。联系各选项,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A
4.中共在某次会议上制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
A.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 B.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D.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解析:根据内容可知,这是党的“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会议确定今后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答案:B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宣言在此强调( )
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 ②个人拥有的政治权利
③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④改变国家政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权”“ 一般平民所共有”“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可知①②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错误。
答案:A
6.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根据材料A、B、C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D
7.(2012•泰州模拟)1919年孙中山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下列哪一件事动摇了这些“地底陈土”( )
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此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即动摇了这些“地底陈土”,所以此题应选D。
答案:D
8.从毛泽东的职务变化可以读出中国革命的曲折光辉历程。按其先后顺序,排在第二位的是( )
A.作为中央特派委员领导秋收起义
B.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C.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
D.被撤去军事指挥权的职责
解析: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是在大革命时期(1924~1927),排在第一位。作为中央特派委员领导秋收起义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1927年,排在第二位。被撤去军事指挥权的职责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1933年,排在第三位。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是在1949年,排在第四位。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9.(2012•龙岩模拟)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井冈山道路
解析:注意题中信息:华南山区。A项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得出的教训之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C项是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制定的;D项指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答案:D
10.蒋介石在1943年3月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中说:“……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之间,赣南湘东以及皖西豫南鄂西川陕各地,兵连祸结,闾阎为墟……”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的赣、湘、皖、豫、鄂、川、陕等地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
B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赣、湘、皖、豫、鄂、川、陕等地制造一系列反共摩擦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双方在赣、湘、皖、豫、鄂、川、陕等地发生大规模内战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境内的各派军阀在赣、湘、皖、豫、鄂、川、陕等地混战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能力。有的学生可能被“1943出版”误导而选A或B。其实从材料中的“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之间”可知是指发生在1931年至1936年之间的事,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所以选C。
答案:C
11.下列关于下图所示票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红军反“围剿”斗争期间借粮的凭证
B.南京国民政府向百姓征粮的票据
C.陕甘宁边区政府向群众借粮的收据
D.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发放给居民的粮票
解析:仔细观察图示,可得如下信息:“瑞京”“一九三四年”“红军”“人民委员”“陈潭秋”,综合分析可知A正确。陕甘宁边区是在1937年至1949年之间形成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53年。
答案:A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