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单元卷)(含参考答案)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doc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福州模拟)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
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说明记录者是从表面上看侵略者角度来说的,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确是日军军机电报,故B项不正确;全民族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故C项不正确;从日军军机电报记录的时间,“双方冲突”等史实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D
2.(2012•威海模拟)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了这样一段史料:“万一北平被陷,则战与和以及不战不和,与一面交涉一面反抗之国策须郑重考虑。对民众内部之态度,预备应战与决战之责任,愿由一身负之。”你认为此段史料所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历史上北京改北平是1927~1949年之间,由此可根据材料中“北平”,排除A、B;根据材料中“战与和”“一面交涉一面反抗”等信息,属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而排除D。
答案:C
3.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提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一主张提出的直接背景应是( )
A.中国东北沦陷,日军进逼华北
B.西安事变爆发,逼蒋抗日成功
C.日本全面侵华,国共趋向合作
D.敌后战场壮大,中日战略相持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提示,应该是在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后,符合要求的只有C项。
答案:C
4.从1938年2月19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都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 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 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 000以上,超过17 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对这一史实分析最全面的是( )
A日军用意在于动摇乃至瓦解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抵抗决心,威逼中国政府投降求和
B日军企图迫使中国政府再次迁都,破坏国共第二次合作
C日军为了报复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对其交通线的破坏
D日军妄图炸死国民政府首脑,造成群龙无首局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重庆大轰炸是战略轰炸,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日军的主要目的是瓦解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抵抗意志,迫使中国投降。故最合面的理解应选A。
答案:A
5.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抗日战争已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B.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
D.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主战场
解析:从图片的信息来看,有回民,有少数民族学员,说明抗战成员的广泛性,体现了抗日战争已成为全民族的抗战。故选A。B选项“完全”过于绝对,只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民族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答案:A
6.据统计,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阵亡人数约1116105人。这说明
( )
A.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战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C.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D.国民党军队勇于牺牲,百战百胜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中国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约1116105人和所学史实,客观上说明,在抗日战争防御和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B
7.(2012•临沂模拟)下列关于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而进行的行动
B.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合作抗日典范
C.阻滞了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
D.历史上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国作战
解析: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不是国共合作的表现,排除B;是在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排除C;远征军出动时间之前曾有明朝军队赴朝作战,排除D;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8.(2012•济南模拟)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应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实行民主与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故选B。
答案:B
9.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之间爆发了内战。下列各项中,符合下图所示战役情况的是
( )
A.刘少奇和邓小平指挥了这场战役
B.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至江淮流域
C.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解析:材料反映了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本题A项说法错误;C项是1948~1949年三大战役的意义;D项是1949年解放南京的意义。
答案:B
10.“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此题的两个梦想即民族富强和农民翻身,能全面体现出这两个梦想的是D项。
答案:D
11.(2012•汕头期末)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解答时注意M点大致对应的年份,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年份是在1949年1月之前。A、B两大战役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可排除;D项渡江战役打响于1949年4月,可排除;而C项辽沈战役打响最早,1948年9月至11月,为正确选项。
答案:C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