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卷)(含参考答案)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0-27 18:54:08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解析:A项中的“早茶”、C项中的“爆竹”、D项中的“放灯”都是中国传统习俗,B项中的“自来火”是指电灯,因此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店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
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建筑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所以正确选项是C。到1871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多处通商口岸,A错误;材料中不能反映“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B错误;从“阁楼”“宝塔”等中国传统建筑可判断,D错误。
答案:C
3.(2012•南通模拟)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选C。
答案:C
4. 2007年1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一份特殊的“告示”。它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长102.3厘米,宽58.2厘米。内容为毛笔书写:“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据此判断,此则“告示”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编结毛辫”“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可以判断它是指中华民国推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再紧扣题意“最早”,故得出时间是20世纪初。
答案:B
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解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
答案:B
6.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比较流行,人们的业余娱乐方式较少,由于抗美援朝等运动,军人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故A项符合建国初期的特征。B项中“时间就是金钱”“唐装”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C项内容是“文革”时期的;D项“上网”是90年代出现的。
答案:A
7.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解析:电话传入中国是1882年,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描述的特点相符。
答案:D
8.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推断,应是19世纪70年代,当时,外国商人修筑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9.(2012•济南模拟)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D
10.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
A.电话       B.电报
C.电视       D.互联网
解析: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应是电话,本题选A项。
答案:A
11.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于1905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A、C、D三项错误。
答案:B
12.(2012•三明模拟)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解析:材料反映出网络购物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B、C三项符合时代特征,但网络经济并没有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经济的主导。
答案:D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