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选修4) 福建省鹤峰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0-30 09:46:39

【史论共享】

1.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备受推崇;在政治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是“人类的导师”。

考点梳理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1.政治思想:

(1)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精神。孔于提出的“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既规定了人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又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

  (3)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2.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三条: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思想;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

  (1)“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在教法方面:“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在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方面:《诗经》、《尚书》、《礼》、《易》、《乐》和《春秋》,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经典。 

4.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孔于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人称孔子为圣人。

二、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探索精神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表现了亚里士多德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的老师柏拉图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尊重他的老师,但不赞同老师的某些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宁可舍弃友情,也要保全真理。

2.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及影响

 (1)成就:

    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认识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②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就中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在逻辑学方面,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他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他在人生哲学中提出“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