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 福建省鹤峰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doc
l 史论共享
1.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3.近代报刊和电影的影响: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l 考点梳理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①进入近现代以后,中国服饰逐渐向 、得体、方便、 转变。
②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逐渐流行。
③辛亥革命后, 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④20世纪20年代后,改革后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⑤新中国成立,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
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食:
①传统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被称为四大菜系。
②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 ,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供应,食物比较简单。
④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食物品种日益丰富。
⑤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3)住:
① 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
③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 成为典型特征。
④20世纪50——70年代,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⑤改革开放以来,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