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世界古代史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04 10:12:45

知识梳理
一、古代希腊

(一)古代希腊文明的起源
  1.爱琴文明
  ①时间:约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2世纪,后被北方希腊人的一支南下征服,此后三个世纪被称为“荷马时代”。
  ②中心:最早在克里特岛,后移至迈锡尼城。
  ③地位: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
  2.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
  以海洋为依托,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
  3.城邦和公民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
  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演变
  1.梭伦改革
  ①背景:贵族和平民的斗争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贵族把持政权,公民大会形同虚设;债奴制使很多平民沦为奴隶。
  ②时间: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改革。
  ③措施:
  Ⅰ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虽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的局面,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公民权利。
  Ⅱ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Ⅲ建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
  Ⅳ设立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的垄断。
  Ⅴ废除债奴制,保障雅典民主的基础。
  Ⅵ鼓励发展工商业,如: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限制粮食出口;规定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移民雅典;改革币制和度量衡。
  ④意义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措施:
  Ⅰ把雅典划分为十个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
  Ⅱ每个部落选出50名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议事会。
  Ⅲ推行“陶片放逐法”,放逐危害城邦利益的人。
  ③意义:基本铲除旧贵族特权,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进行改革。
  ②措施:
  Ⅰ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公职。
  Ⅱ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Ⅲ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③意义: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4.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①意义:促进雅典繁荣;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局限: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三)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和哲学家
  1.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①智者学派
  Ⅰ背景:
  前5世纪,雅典民主发展到顶峰,每个公民都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都需要在公共集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反对他人观点,话语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于是修辞学和论辩术应运而生。智者作为职业教师,其职能就是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他们只关心论辩的效果,而不管真假、善恶、是非,甚至有意模糊是非标准,
  Ⅱ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Ⅲ主要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人”是“个人”,“尺度”不是理性而是感觉,即衡量自然万物的尺度是个人的感觉,因此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一定的时空条件是真理存在的依据,没有绝对真理和永恒不变的正确标准;每件事情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
  Ⅳ评价:
  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但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苏格拉底
  Ⅰ观点: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Ⅱ意义: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③柏拉图
  Ⅰ生平: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师从苏格拉底,对民主制度有成见,曾数次游历地中海沿岸地区,创办阿卡德米学园,培养许多著名学者。
  Ⅱ哲学观点:
  提出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另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前者真实、完美而永恒,是世界的本质,后者虚假、残缺而变幻,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著有《理想国》,其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要有智慧之德。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哲学王”担任。
  ④亚里士多德
  Ⅰ生平:出生于希腊北部马其顿地区,师从柏拉图,曾担任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并创办吕克昂学园。
  Ⅱ学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学术活动涉及许多学科领域。
  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
  创建被称为工具科学的逻辑学,研究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
  开设伦理学课程,讲述“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背景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损害平民利益。
  2.内容:《十二铜表法》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②内容: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评价:
  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二)罗马法的完善与发展
  1.背景: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形成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2.万民法:
  在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商品经济和贸易有所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