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史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04 10:12:45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目的:反对“两个凡是”
  ②意义: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③性质: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决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对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重新评价。
  ③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在这次会上形成。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不久,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2.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①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文革”结束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恢复,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协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
  ②立法工作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基层民主的扩大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定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②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四川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中共十四大
  Ⅰ背景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Ⅱ内容
  1992年10月,中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①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特区的建立
  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 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放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开发开放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五、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①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港澳回归
  ①香港回归
  Ⅰ过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同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Ⅱ意义:标志着百年国耻的洗雪;我国在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为澳门问题解决提供成功范例。
  ②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