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备考“八字方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9-03-20 08:13:47

新课改实施是个披荆斩棘的过程,由上到下都没有充足的经验,高三备考也是如此,比往年更多不明朗因素。如何化解困难,在被动中争取主动,依据形势调整策略成为整个备考过程中时刻需要关注的环节。以下是遇到困难时的调整策略:
   困难一:有效资源有限。  历史科新课程改动了整个体例,由编年史变为专题史,增加和删减的内容都很多。以往高考习题和复习体系参考价值不高,多为旧题偏题,看似适合的题目又把握不好深浅度。为此我们高三备组分工合作从选修课开始就坚持逐个筛选题目,配合教学进度整合出一套选修课的单元检测。并且一直积极参与区发展中心高三历史备组资源共创共享工作,基本解决了题目资源,为复习奠定基础。
   困难二:考什么,怎么考? 选做题以何形式出现,选修模块到底考哪几本,这些问题的答案直至07年寒假后才敲定。严重影响备考计划,我们在纷乱的形势下决定抓大放小,重点抓必修复习,等形势明朗才组织选修复习,事实证明此策略调整是正确的。
   困难三:学生备考状态起伏不定。历史新课程强调专题史,时序性减弱,学生进入第二轮复习难以适应。而且高三各类考试风格不一,学生成绩起伏不定。我们采取的是各阶段明确方向、各层次树立信心的做法,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成绩,逐步将备考状态进行调整。
   在指导落后生复习上要注意因势利导,有个学生个例给了我们较大的启示。李自勇同学一模选择题获66分最高分的成绩,让其做经验介绍,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别怪我,我的做法和你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平时要求大家2小时卷40分钟内完成选择题,其余时间做主观题。而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小时甚至90分钟去做选择题,而且平时不按章节复习,以题带知识点,只在错题时才查看相关知识点。这个成功案例是否说明老师的建议错了,是一时运气么?值得推广么?经过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的建议没错,但是面向群体而忽略了个体。此时相距高考两个月,该同学知道自己II卷提高的空间不大,所以强攻选择题。我让他照样做了全班的经验介绍并展开讨论,并启发大家认识,在有效提高成绩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备考策略,同时达到了激励各层次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
  巩固
  高二期末的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至高三一模前都可以称为第一轮复习阶段,此阶段以讲全讲细讲透为原则,不赶进度,不求速度,引导学生对应课标狠抓基础知识,吃透教材,夯实学科基础。高三开展复习时,考纲还没下来,有学生认为这是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简单重复,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感到这场持久战是必要的。
  首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整个高三阶段,只有在一模前是可以静下心来编织知识网络的,网织好了,一二模撒网后检验漏洞进行修补才能迎来最后的高考收获。因此,这个网要织得细密。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加强了,具体我们是这样组织的:
  1、纲举目张  不需打乱教材原有的顺序,脚踏实地地落实单元复习。要求学生一遍遍细致地看书,把握好教材重点和非重点,明确章节的考点,完成教辅书的填空练习。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记背单元目录,同时建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自我概括单元主题以及课文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线索,抓住主干。用树状等图示边写边阐述知识体系。
  2、弄懂吃透重要概念和关键字词句  逐一落实5本教材的知识点,对于重点概念不能似是而非。而其后的一二模都出现考察对概念的把握精准程度的题目,说明这个做法是必要的。
  3、检测要跟进  每堂课至少抽十分钟进行默目录和小测上节课主要知识点,然后提问新课的知识结构整理或者单元主题阐述。每三个单元完成复习进行测试,每本书复习完进行填空检测。
  此阶段强调慢工出细活,不可过快做套题,打击一些只做选择题的投机心态。老师组织复习时关键抓知识点的落实,并挖掘单元主题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具体的知识结构,做到课本了然于心。
  充实
  一模前后进入第二轮复习,由专题复习转向编年史复习,这是场攻坚战。这个阶段由于打乱了三本必修两本选修原有的体系,按时序整合好像无本可依,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形容就像刚砌好屋子又得推倒重新砌船,我们强调考纲就是图纸,《专题训练复习指导》就是说明手册,重新整合并不难。具体做法为:
  1、帮助学生填补时序。2007年的《考试说明》是按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体例编写,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专题复习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知识整合,必修和选修的几本教材可以同时翻阅,构建对比古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息历史图象。重新印发各模块时序整合表要求学生记背,并且编制填写横向时序表,例如先秦时代填写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选修的相关内容。让各知识点各安其位、一目了然。
  课堂上基本按这种模式复习:明确阶段起止时间——阐明阶段特征——点明各模块相关联系——典型例题分析。课后除了复习和预习外,要有整体观念,要求学生按照考纲在笔记本上逐个整理知识点,有具体的时间要求,比如一模前完成古代史,二模前完成近代史,二模后完成世界史。
  2、把握好阶段特征充分利用好备考指南,每节明确记背范围,一般挑取薄弱部分检测。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文化史方面较熟悉,政治史较混乱,就挑政治部分记背,堂上默写检测。
  3、精讲多练  由于这阶段考试多,时间紧,不可以停留于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每堂课需对应考纲精心选择一至两道的主观题,选题原则为综合性强,能达到提升目的的题目。同时重视讲评,争取多些机会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分析题目,老师也可以从中反馈学习情况。选择题要不断变式讲评。如假设选B,题目应该怎么问?假设关键词变化了选项是否不变?不断地刺激学生全方位地充实知识。主观题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强调审清楚立意,引入英语阅读的审题模式,带问题思考材料。同时开展套题练习,保证一周一份套题,争取每套题进行讲解。
  4、强化答题规范  展示一模扫描样例,诸如审题有偏颇、答案不确切以及卷面、书写的潦草和随意等等问题。然后把 “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答题规范制度化,就是说没按照要求答题的卷子抽出来扣分以及个别教育,降低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比例。
  5、重视一二模评卷,理性分析成绩。通常一二模考后讲评用三至四节课,除讲答案还要讲成绩横向对比、分析原因、试卷风格、暴露问题、下阶段调整方向等等。如市教研室把一二模到高考考察风格变化归纳为“死去活来”,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变化来看自己的薄弱点和确定改进方向。凡是模拟考的错题就是薄弱点,高考前暴露薄弱点是好事。指导学生对照一二模每一条题在考纲或课本做标记马上弥补缺漏。另外模拟考出现几条变换概念和考察盲区的题目,老师结合平时收集的易错题建文档保存并争取开专题课释疑。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