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高考历史试题看新课改的趋势及教学面临的挑战
从08高考历史试题看新课改的趋势及教学面临的挑战
08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即将迎来新课改实行后的第一届高考。审视今年高考的历史试题,再次验证了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新课改势在必行,推行新课改理念的教学别无选择!
从教20多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高考制度的改革,关注考题的变化。尤其是04年新课改实施后各地高考制度和考题的变化趋势。从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市的第一届高考试题来看,新课改必然带来高考制度的逐步变革和考题的逐步创新。虽然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程序和机制仍在,单考题的导向、考题的特点正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上海、广东、山东等地的历史试题(包括08年山东的基本能力测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高考的形式未变但内容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别指望高考制度的消失,只要各行各业需要选拔人才就必然有考试、考核,而对文化和智力方面人才的选拔只能通过高考!
就历史学科而言,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很多方面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表现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针对新课程改革,新的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的要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特别强调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首期新课改培训会上,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已经强调,今后的高考一定要让扎扎实实推行新课改的学校受益。07年我省高考历史选择题就已经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渗透新课改的理念,而今年的选择题则走得更远。07、08年的第一道选择题看似与教材无关,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今年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没有直接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不存在以往所谓的“送分题”)、都属于能力考查试题。纵观新课改实施后的各地历史试题,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历史试题正在朝着趣味化、生活化、灵巧化以及理性化的方向演变,在不知不觉地考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及思维的应变能力。
对于这样的考题,学生们在考后一定有“这一年白学了”的感触,这样的感触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历史学校不能不掌握主干知识、历史脉络,但绝不能拘泥于此!必须注重磨练学科素养,包括历史观念、历史思维方式、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观解决历史甚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必须磨练自己的理性思维以及领悟能力、应变能力。学习历史不仅要认真看书、识记,更要多积累、多思考、多感悟!
对于这样的考题,教师的教学看来不能再死守“以本为本”的原则了。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善于拓展、发挥;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事历史学习。教师要厚积薄发、博闻强识。
对于这样的考题,我们似乎感觉到将来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科能力的培养,还将是语文、政治、地理甚至艺术等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有机融合。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认识和准备,那么我们将越来越感到无所适从、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