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试题信息处理能力探析——兼谈“历史学科临考方法和能力专项训练”
观试题信息处理能力探析——兼谈“历史学科临考方法和能力专项训练”
衡阳市扶轮中学 宋九全 欧阳志奇
引用课本外的材料,创设教学之外的新情境、新案例,是当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普遍做法,是文科试卷命题思路的重大变革,这反映了当代考试操作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文综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中常常提供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试题的总和是一个规划考试内容、贯彻考试意图、反映考试规则的信息群,因此,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了解答主观试题需要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又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呢?笔者愿以一孔之见,求教于同行。
一、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从语文的角度读出文字信息。读文字材料先要明白主观试题的基本组成部分:提示、正文、注释和设问,每个部分都会包含一些信息。接着要粗通文字,理解大意,弄清楚给予的材料有几段,每段有几层意思,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是什么。最后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
从数学的角度读出数据信息。通常,数据是通过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表格由几大模块组成,所以读数据材料要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归纳中心或主题,确定主题的类别,比较各阶段的数据,描述各阶段数据的发展变化(增减、升降、大小、多少等),探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变化的规律。
从历史的角度读出图片信息。读图片,先看图名,接着观察图片细节的变化,再思考各图片的内在联系,最后得出: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和现象,该事实或现象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如何,揭示了怎样的特征或本质。
从综合的角度读出隐性信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从设计过程看,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获取信息相应要从这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从整体上了解该试题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从结构上了解试题的情境都涉及哪些方面的环节;从要求上了解试题该回答什么,回答到什么程度。
二、提炼信息
主观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应包含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因为命题设计的原因或材料本身的原因,信息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随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因此,必须对信息加以提炼。
提炼信息是指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整理,区别有效信息和间接信息。有效信息是指对作答具有直接作用的内容,间接信息是指说明或联结有效信息的内容。所谓的信息价值,是指有效信息的作用。提炼有效信息和信息价值,实际上反映了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认识程度。
历史学科主观试题包含材料题和综合题,这类题型的信息提炼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材料来分析。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一个完整的主题: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比如,一个主观题由几则材料组成,各段材料分别表达一个“分主题”,几段材料的“分主题”佐证一个“主题”,主题的要点蕴藏于各段材料中,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其次,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主观试题材料呈现的形式既有文字性的,也有表格、漫画、地图等形式,我们要把分散于各个数据、图形或文字之间信息提炼出来。最后,要分析作答的角度,是叙述事实,还是分析原因,抑或说明影响,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价值。
三、联结信息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有两种途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或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联结信息刚好相反,是学生用已获取和提炼的新信息与所学知识(已有信息)实行“同化”。要做到信息联结顺畅,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的系统储备,二是学科思维的方法。
知识的系统储备即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扎实的掌握:其一、需要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阶段特征等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历史认识与历史信息之间关系的敏感性。有了这种敏感性,在遇到试题提供的没有学到过的资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知识或信息时,对信息所指向的历史现象或历史认识等就能作出迅速反映。其二,需要掌握历史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化了的、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是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和整合的前提。其三,需要把握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上某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外交等是密切联系的 ,认识到这种联系,可以由某方面历史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群。
联结已有的信息是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去牵引已有是信息,这就是学科思维的问题。通常有判断的方法、关联的方法、推导的方法、索引的方法和借助的方法等。
四、整合信息
基于生活中所发生的实践本身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很多问题都采用了学科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形式,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围绕某个主题整合各种信息,才能解决问题。
第一,整合信息的视角。
时空的视角。在文综历史主观试题中,对历史信息的解读不仅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还要善于把一定的历史现象放到相应的空间去分析。
发展变化的视角。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对于相关的信息需要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分析。
辨证的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辨证运动之中,解读历史信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历史的渐变和突变,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等。
第二,整合信息的途径。
学科内、学科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具有必然的联系,“渗透”是这种必然性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过程就是要发现信息间是怎样“渗透”的。比如,从文综主观试题的方面理解学科间的渗透,有这几层意思:一是要注意到事物所包含信息的多维性;二是能围绕给定的思维指向性迅速集合政史地三科的信息;三是会对各种信息初步作出符合社会科学一般要求的分析与概括;四是可多学科,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形成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文综主观试题的解答过程中,信息的处理能力包含信息的获取、提炼、联结和整合四个环节,但它们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思维过程。获取是提炼的前提,提炼的结果是便于联结,而一切又归于整合,同时它们之间的任何一者是以其它三者为基础的。处理好试题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把握试题的指向和思路以及考查的关键点,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将迎锐而解。
以上阐释了“主观试题信息处理能力”,这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笔者探讨该论题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现实意义实质上是试图商讨历史学科临考的复习策略。很多老师有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如研读考纲,找准复习的目标;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反复训练,提高应试技能和培养健康考试心理;研究时事热点,明确考试方向。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件极具价值的工作亟待我们去做。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试大纲》提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可见方法和能力比知识可能更重要,很有必要进行“方法和能力专项训练”。
到底高考学生应掌握什么方法具备哪些能力?《考试大纲》表述为四种目标三种要求。综合考试实际,可分为信息处理、知识迁移、理论方法、历史思维和书写表达等五个模块,模块之下可以分得更具体一些,如“历史思维”就有理解、判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说明、论证、评价和认识等十种。
如何掌握这些方法和具备这些能力,要注意四个字“研”、“析”、“练”和“思”。 “研”即教师研读教育和专业理论文献,明确各项方法和能力的内涵,形成基本的理念,写作该文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析”即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些方法和能力,该文可当作教案。“练”即学生对这些方法和能力进行分明别类训练,要做到学生缺什么就练什么。“思”即学生对这些方法和能力加以总结,对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才能渐入佳境。
朋友们,我们一起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