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题评析:以生为本,锐意创新
中考历史试题,集中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总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命题思路。
一、总体相对稳定
1.立足基础,重点突出。整套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其中材料解析和问答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为:思想解放(涉及法家思想、洋务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启蒙运动等基本点)、科技革命与国家发展(涉及科技革命与英国、美国、中国的发展史实)、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危机等。如果说基础知识是线,那么这些重点就是穿在线上的珍珠。
2.试题知识覆盖率广。就选择题来看,考点涉及河姆渡农耕文化、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唐朝与吐蕃的交往、经济重心南移、行省制、忽必烈、《天工开物》、鸦片战争、科举制的废除、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九二共识、古埃及文明、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世界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近代文化等,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考查内容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呈现形式上大面积融图入题。图文并茂,再次彰显了方寸图片的历史功能,同时还关注乡土、渗透地域特色,这些都保持了以往命题的好的风格。如第5、10题充分利用图片的功能,对盐城地方历史进行了直接或间接考察,重视学科知识中与盐城有关的人物、事件、朝代、历史遗迹。
4.试题“以生为本”的理念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材料解析和问答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应该很明了,不会大面积秒杀考生。
二、锐意创新
1.试题凸现“能力立意、价值立意”。特别是选择题,区分度大,强调思维能力。今年的选择题从第1题开始就用小切口入手,考查了书后练习中容易被师生遗忘的河姆渡人使用的陶制炊具,然后转风考时间,这一特征在试题5、6、8、10、12、13、18、20、21等题中体现明显,这部分选择题可能会对部分平时基础知识不牢靠的学生造成困难。
2.巧妙处理“焦点、热点”。如在处理“台湾问题”“抗日战争”“中美关系”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时,本套试题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捧,而是将这些问题融入到“漫画”“盐阜地区某一时期革命历史”中,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3.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试题涉及的材料、设置的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阅历实际、认知特点;内容设计清新,题干简洁,设问简明,无偏、怪、疑难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
4.图片的使用超出了以往历年命题,达到了“一卷十九图”,另有两表格。“图述历史”“表述历史”“漫画历史”让今年的试题又增添了不少新颖之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思考。
整套试题图文并茂、活泼生动、重点突出、导向明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学科特征和地域特色鲜明,较好地发挥了考试对教学的引领作用。试题平实中迭出新意。尽管考查的大都是主干知识,却能在朴实中蕴含新意。选择题呈现的多是新材料、新情景,考查的指向和设问方式别具匠心。如第6题“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是”。因此,今年试题对考生来说应该是均分易拿、高分难得。
三、反思教学
中考历史试卷启示我们:要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考试的要求。教师要用心“活教”,做一名聪明、智慧型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一要紧扣考点,多研究课程内容标准,把握好考查方向;二要立足基点,多了解学情,精讲精练,夯实基础知识;三要突出重点,让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设计情境化,强化训练目标化;四要攻克难点,通过理清线索、分析比较、综合串联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五要提炼热点,通过社会热点设计相关问题,训练学生并教会学生归纳和总结解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