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评析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推动课改深入发展
——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评价
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总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命题思路。
一、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试题命制依据。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以下简称为《学科说明》)。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试题知识覆盖率。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呈现形式。在题型和题量上,历史单科选择题9个、非选择题3个;综合选择题侧重历史的4个、非选择题1问。试题呈现图文结合。如:12题饼状数据图、14题股票图、31题重庆谈判合影等,既丰富版面,又联系生活,使试卷更加鲜活。
4.试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明了,全面公正。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的适度创新。
1.试题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引领教学关注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加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大视角着眼,小切口入手,热点问题隐性考查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在试题19、20、22、24、31、33等中体现明显。
例1 20.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雷锋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邓稼先
例1从我国“双百”人物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入题,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同时,应牢记那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
例2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
例2以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为时代背景,把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缩影。问题(1)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问题(2)考查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近代走向现代;问题(3)考查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从历史走向未来。以上问题层层递进,从考查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到知识迁移,历史想象力,要求的能力呈递进状态。同时以发展的眼光,预示了未来中国必将实现民族复兴,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充满信心,也明确了他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该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试题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引领教学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题力求在材料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的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明确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将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在试题11、12、13、14、16、17等中都有体现。
例3 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例3为不同时期的歌曲,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题肢提供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四首歌曲,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歌词即材料。该题要求首先通过歌词内容判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再断定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此题意在培养关注身边历史的学习习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例4 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例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将二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描述出来。题干中把法西斯德国比作“狼群”,将受害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比作“小孩”,而英法两国则被比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以求躲避灾难的元凶”,绥靖政策的丑恶本质昭然若揭。从而,将枯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描述,这样,更容易透彻把握问题的内涵。
例5 16.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一“消息”指
A.拿破仑发动政变 B.拿破仑称帝 C.拿破仑下台 D.拿破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