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1 中图版必修3 高一地理word教案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描述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能够通过回忆,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能够利用地图等资料,从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3、能够利用图表、文字等资料,从市场、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条件
4、能够通过读图分析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农业布局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归纳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
难点: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的方法
【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材、地图册等相关图表、文字资料(补充:东北地区气候资料图表;东北地区草场资源的分布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东北地区交通图;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图;选取另一个区域的案例(如海南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
北大荒 北大仓 北大荒
提问:你知道这种变化发生在我国哪个区域吗?这种变化是人类的哪种活动造成的? 学生看图片思考并回答:东北地区;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促成了这种景观的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
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3-1 在老师指导下从东北地图中找到东北地区的界限,然后阅读经、纬度,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明确研究地区的位置、范围,为后面分析打好基础
环节二: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提问:回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提供相关图表、文字资料(学案),组织学生分小组从土地、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分组讨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和制约因素;从市场、交通、人口、社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引导学生补充、总结 回答
自然因素:
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
结合教材中图2-3-1、图2-3-3、图2-3-5和老师提供的东北地区气候资料图表、东北地区草场资源的分布图以及教材P52、P54的阅读材料按照必修二学过的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从土地、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分组讨论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和制约因素
结合教材P53文字资料和老师提供的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东北地区交通图等图表资料按照必修二学过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从市场、交通、人口、社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交流、总结:
复习回顾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是学生在高二就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这里老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以提高学生运用旧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解决新问题(东北地区农业的生产条件)的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运用图像、文字等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环节三:
承转 提问:依据刚才的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东北农业发展的优势部门(产品)及其优势生产地区 回答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环节四: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展示不同时期东北地区农产品分布图
引导学生读图归纳东北地区不同时期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其变化。 分组讨论
交流、总结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1】东北平原——耕作业
【2】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林业
【3】内蒙古高原东部——畜牧业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变化:
【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2】农作物布局的变化:
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
【3】城市市场的导向作用使城市周边涌现出大量的副食品基地
城郊农业的涌现 一方面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及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会改变这种布局;此外,也为下节课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做好铺垫。
环节五:
练习 展示海南岛的图文资料(学案),引导学生分析海南岛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布局特点。
分组讨论、交流 进一步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的方法
环节六:
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在分析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注意? 回答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