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6-21 10:03:15

专题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体现;二部分是有关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与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地表景观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陆地上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1)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理解、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7)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的基础分析。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一.考核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地理学核心理理论之一,因此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表景观特征是高考重点内容。二.考核形式: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三.考核能力:注意考查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命题趋向: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与其他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是高考必考内容。而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出的不同自然带的考查,不仅能考查综合能力,也能考查空间分布和思维想象能力,还能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2009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2.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测试要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相协调一致。②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测试要点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