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鉴赏 学分考试参考答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8-12-03 20:54:48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  (油画,142×197.5厘米,1849年—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米勒《拾穗》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18岁开始学画。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当时的《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当然,米勒本人并不理解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理论,但由于他具有朴素的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思想情感,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如当时占法国人口75%的农民的极度贫困和繁重的劳动,因而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超越他本人所能意识到的范围,甚至因而使站在与他相反立场上的人感到害怕!

米勒《晚钟》  (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米勒定居在巴比松村后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劳动了一天,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全画充满了肃穆的气氛,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米勒之所以创作这一作品,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为了宣扬一种宗教情绪,也不是为了表现农民安于天命的思想,他只是想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晚钟》中所描绘的这对质朴、勤劳、善良的青年农民夫妇及其劳动生活,便是他亲眼目睹并且亲自体验过的。他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精心地描绘长期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不值得表现的卑贱的农民,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创举。

莱尔米特《收割的报酬》  (油画,215×272厘米,1882年作,法国蒂埃里堡市政大厅藏)

莱尔米特(1844年—1925年)是19世纪法国另一位以画农民生活见长的画家。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米勒的影响。他经常到农村搜集有关农民生活的题材,风格近似米勒。《收割的报酬》(原文直译应为《雇农的梦想》)是他的成名作品。此画曾于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展出,给我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油画《收割的报酬》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之一。从1882年初次展出起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此画除了用近乎摄影那样逼真的手法描绘农民劳动的工具外,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法国农民生活的贫困和沉重的劳动。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发人深思,和米勒《拾穗》一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