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变幻的自然万象》教学资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13 08:20:46

伊斯塔尔门 (古巴比伦)

  新巴比伦王国在美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建筑方面。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而著称于世。巴比伦城北城墙大门上华丽的琉璃砖装饰,世称“伊斯塔尔门”。实际上是座四方形的高大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用拱形过道相衔接,使它显得更为壮丽:共有两重城墙,高达12米,两旁有突出的塔楼。城墙与塔楼的墙面砌的是藏青色琉璃砖,整个墙面嵌饰着瓷砖制成的野牛和龙兽形象浮雕共575个。通贯这条伊斯塔尔门的,是一条呈南北向的城内大道,这条大道也非常壮观,古代隆重的盛典游行行列都要通过这条大道,故称“圣道”。它用1.05平方米的石灰石砌成,中央用白色与玫瑰色石板镶拼,两边以红色石板镶拼,石板上还刻着楔形文字的铭文。巴比伦城的八道城门全用八个神的名字来命名的。北门所称的伊斯塔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巴比伦英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中司爱情的女神。整个北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各种金色的动物塑在藏青色琉璃砖上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它是那样高雅、素朴而又光彩夺目。这种墙面装饰与古代亚述宫殿内的装饰浮雕相比,显示了古代艺术智慧的一大跃进。以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新巴比伦的装饰风格。在琉璃砖的采用上,东方阿拉伯建筑从古代巴比伦建筑中获得了启迪。

  基督下葬 (意大利)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他的画上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更强烈了。往往背景的空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这种手法被称为“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或者叫做“酒窖光线绘画法”。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玛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哥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详。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惟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面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中间一个玛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是做了一番精心构思的。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高度的艺术修养。

  圣特列萨 (意大利)贝尼尼  

  乔凡尼·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为一位受宠的雕塑家,他的艺术道路是一帆风顺的。1615年,他为大主教萨道尼制作肖像雕刻,其时才十七八岁。自此以后,他一直受到教廷的保护。此件组雕完成于1652年。与他前期那种歌颂性雕刻迥异其趣。特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侍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特列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这是特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笔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枝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像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特列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志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的心灵底蕴,但这一切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被伪装了。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在意大利,当时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贝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深处的欲望。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特列萨,他与特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观者如了解这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贝尼尼领悟到特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贝尼尼那圆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特列萨》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着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林阴道 (荷兰)霍贝玛

  霍贝玛(1638~1709)是鲁伊斯达尔的学生,在技法上受到业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也没有如鲁伊斯达尔那样多产。一般说,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这主要是,前者多描绘荒丘与沼泽,银灰色的天空和苍茫的平原;而后者的每一幅画,就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乡间的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这幅《林阴道》(又称《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它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地平线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这样一幅看来平淡无奇的画面,何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做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林阴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的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你看,成行的树木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