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设计和思考 初中信息技术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6 09:47:09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薛成钢 214044

摘要:目的:对Excel教学单元第三节的教法进行分析,以期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方法:通过“测定反应速度”这一实验内容为主线,连续地展开教学过程。结论:此方法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①科学的实验方法②运用Excel处理数据③交流协作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教材版本:初中信息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背景分析:2007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生、对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其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个理念,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也渗透到课程的每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环节。本课在第三节公式和函数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技能,有必要用1课时完成一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巩固知识、灵活使用技术。

教案课题:EXCEL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设计简单的表格;

2、运用实验方法获取比较准确的数据;

3、在理解公式和函数的基础上,学会 Excel处理数据的一般模式;

4、进一步巩固使用“自动填充”的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公式和函数的灵活使用与表格的设计

教学地点:

计算机机房(采用分组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和复习:

上节课我们就学了怎样用公式和函数来计算学生的各科总分、班级平均分、人数统计、最高分、最低分等案例。

请一位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跟着回忆。

公式使用的一般形式:  =表达式

函数使用的一般形式:    =函数名(参数)

Microsoft Excel最擅长的就是做统计,知道我们班里哪一组反应最快吗?前几节课数据来源都是老师提供的。今天由你们自己实验获得数据再进行加工计算,本次实验活动的名称叫:测定我们的反应速度。

我们先测定每个同学的反应速度值,再统计组内所有同学的数据平均值(平均反应速度),最后比较各小组数据,我们将评出反应最快的一组。

一、获取数据

法官审判案件靠的是“证据”,我们说话办事要有“依据”,而科学实验需要准确的“数据”,所以我们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地进行测试。

教师讲解测试方法和要求:

1、如图所示,甲、乙二人一组,甲为测试者,以拇指、食指夹持一把垂悬塑料直尺的末端,稍作停留,并决定何时让尺滑落。乙为被测试者,母指甲中心点在尺的刻度0厘米处,被测试者需注视测试者的手指,当看到尺滑落,立即用手指夹尺。

         

2、夹住尺后,还是以指甲中心作为标准,观察数值(单位厘米,如4.8厘米),我们把这距离数值称为“反应距离”,“反应距离”越短就说明反应越快。数据直接输入在Excel单元格中。

3、重复测五次(多次实验可以减小偶然误差),甲乙二人交换测试。

4、在Excel中,对五次数据用公式或函数计算自己的“反应距离”平均值,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准确、客观的“反应距离”值。

教师和一位同学演示一次,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演示一位同学的测试和统计的数据,解释其统计用的方法(公式或函数),如出现极端的数据怎么处理。

二、组内统计和数据处理

教师要求:完成一张实验数据表,包括“每个人各次数据、个人的平均值、整个小组的平均值”。

组长带领组员统计和输入每个人的数据,表格样式自创。

如果学生规划表格有难度,则二选一,如图:

教师演示一位组长的统计表格,讲解:表格设计思路?获取同学数据的方法:询问、纸条、每人依次输入,等等?使用函数还是公式、还是直接输入数值?

三、统计全班数据,得到结果

教师演示:各组报出本组数据,教师输入汇总。得到哪一组同学的反应最快,可使用Min函数,也可使用Rank函数得到各个小组的排名(埋伏“绝对地址”的感念)。有时会出现记不住函数名或函数使用方法的情况,这时Excel“帮助”就会提供有效的辅助。

提问:如果要算全班的平均反应速度值能不能直接使用“平均值”?答案:当人数不等时,不可以这样计算,需要统计各组人数,再用公式算出全班平均值;或者得到每一个同学的数据,再“平均值”。

  

学生操作:每个同学完成全班平均值的计算,并完成学习资料和评价。

四、总结:

我们需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实验,以期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此实验只是测试手眼协调的反应能力,此能力通过训练会提高,并不代表思维能力的反应快慢。

函数和公式各有优势,视具体情况而定。

公式容易理解,而且在基本运算中必不可少

公式和函数都可以使用时,尽可能用函数

公式和函数经常会联合使用

五、课外兴趣题:

到现在为止,我们经过测试计算得到的反应值的单位还只是距离单位——“厘米”。要直观的表示出我们反应的快慢就必然使用时间——“秒”作单位。

教师给出转换公式,反应时间    (单位秒)

平方根必须用到函数,同学们只要输入“反应时间”公式:=sqrt(s/490)就行了,这里的S就是你测得的距离数据。

教师演示:插入函数,在“数学与三角函数”中找到sqrt()函数,函数括号中加入公式,得出相应的反应时间。

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反应距离”计算“反应时间”。

教学思考:

一、教学情景的创设

本课,以“测定我们的反应速度”这个实验为切入点,对学生运用EXCEL软件进行“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课采用实验过程(探究过程)作为教学情境,一方面学生对此实验兴趣比较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实验过程必须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设置

以双主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策略,教师布置学习目标和组织活动过程,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习时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自我展现,如表格设计能力、运用多种方法统计数据等等。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一项重要工具,学生应该学会应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本课不但要掌握Excel的基本技能,还要知道这些信息技术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与效率。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学生深入实际,获取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后,以此实验数据为学习样本,保留以后连续使用,如:排序、分类汇总、图表等等。在以后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对知识点承前启后,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四、分组的形式

采用小组内的交流和统计,每组小于或等于6人,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排列名次,避免整班学生排名,伤害到末尾同学的自尊心。同时说明:此试验只是测试手眼协调的反应能力,此能力通过训练会提高,并不代表思维能力的反应快慢。

五、学习和评价记录

配合本课的学习,我设计了一张学生使用的“学习和评价记录”,用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便于今后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案。“学习和评价记录”内容为三项:①设计表格(构思和设计能力)②函数和公式使用情况(Excel基本操作能力)③评价(过程检测),以上三项内容其实就是本课学习目标的重点体现。

附教学杂谈:

刚刚看了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有所感悟,文中有一说,古时私家园林初建花厅,后布置树石,景观是建筑的联缀物,园林本意就是为了园中人生活和欣赏而设计建造的;今园林反其道而为之,先景观后建筑,屋舍成为了景观的附属,其目的是为游人服务。由此联想到,教学应该是以教师施教为主,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老问题。我的想法是,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如果教师是为了考试成绩为目的的话,很有可能以教为主;如果以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能力为目标,才有可能符合为学生服务、为学习引导的要求。

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这一理念还是有所体现的,从刚性课程走向弹性课程,并不死扣知识点,而是注重认知的广度;从静态课程走向动态课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多途径学习、深入学习的能力;从单一课程走向了多元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并增加了规划和设计能力的部分。

与此背景相适应的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管理组织能力的要求。对我本人来说,执教伊始认为教学注重的是科学性、逻辑性,而现在更意识到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以期达到教学也能和园林一样:对一草一木、一物一景精心雕琢,虽经人为造设,却似浑然天成的境界。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2、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Excel VBA从入门到精通(中国铁道出版社)

4、示意图1来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网站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