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的获取与加工”教学案例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致远中学 王家胜
[案例背景]:
南京市信息技术初中课程于2008年春季全面采用了新教材,老师们都在作教学的研讨和尝试,是新教材,新思维?还是新教材,老教法?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何在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体现?……一系列问题和困惑常困扰着一线的老师。而对于音频的加工和处理这一块内容又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部分。通过对新教材的内容和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研究,我尝试着创设贴近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频文件的类型及获取方法。
(2)学会使用GoldWave软件进行简单的音频编辑(删除空白、连接、混合、特殊音效)。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对《天上的街市》的欣赏,分析作品的完成需求,使学生了解认识对声音文件处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实践—总结等环节,强化和升华知识点,使学生主动建构起加工音频文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鉴别能力。
(2)关注音频的版权问题,尊重知识产权。
【发展目标】
能根据实际需要主动运用多媒体处理工具加工和表达信息,并为下一步的视频处理做准备。
二、教学重点
1、音频文件加工的流程。
2、GoldWave的基本功能。
三、教学难点
1、根据任务利用软件做有效的拼接剪辑。
2、掌握音频修饰的重点,使得所掌握的技巧为主题服务。
四、教学准备
音频片段、操作素材、GoldWave软件、课件、讲义及学案。
五、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
课堂教学片断一:用《天上的街市》这一首诗歌配上音乐《安妮的仙境》播放,让学生闭目倾听,去想象这首诗歌的意境。由于学生对这首诗歌很熟悉,于是有的同学在闭目倾听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轻声附和,整个课堂沉浸在“天上的街市”的无限联想之中。播放结束后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顺势询问:“你闭上眼睛都想到了什么啊?”“天上的街市!”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和你们以前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啊?”“有背景音乐!”学生们又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不想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啊?”在同学们很好奇,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时候,于是我展示了今天上课的主题《声音的获取与加工》,很自然的引入到这节课的主题上。
课堂教学片断二:以听到的成品为例,介绍声音的类型和播放,音频文件的格式和种类,然后介绍获取声音的方法,此时,在学生中挑选一名同学,上台来进行诗歌的朗诵并进行录制,演示声音的采集过程。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制作声音素材(每组一段)。此时的学生已经无法抑制激动地心情,个个跃跃欲试。四个小组经过一番“过把瘾”后,采集好了本组的素材。但是,由于学生在采集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如试话筒的“喂喂……”声,还有就是由于刚刚每个小组都只采集了其中一段文字的声音,所以此时要修改声音素材,于是,我提出了第一个任务:删除声音素材中不合适的片断,然后把刚刚几个小组采集的声音文件连接起来。
课堂教学片断三:制作好声音文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软件的研究,进行
混音效果的制作。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几个人进行小组合作,最终制作出混音的特殊效果。此时,有的同学开始习惯性的打开书本去书本上找答案找方法,也有的同学通过学习软件自带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快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让这一组学生进行演示,但是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于是我告诉他们混音效果在制作时要注意声音文件前后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探究,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课堂教学片断四:选择几个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互评,然后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并对这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提交作品的同时,让学生观看《天上的街市》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节课《视频的获取与加工》的兴趣。
[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新教材、新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关声音的获取与加工的内容是比较陌生的,但同时也是新奇而又好玩的,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并学会操作将是教学的重点。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本节课的重点分析有如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平时我们教师常常会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承上启下方面来设计导入。这种传统的导入方法,虽然在知识传授的连贯性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往往由于知识陈旧或离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也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上述片断一所展示的新课导入,
设置日常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点。这个片断给我们的启示: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不仅仅要考虑知识层面上的承上启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设计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和探究。
二、分析需求,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因为可以达成同样效果的软件不止一个,如果只是讲如何使用软件那么学生常常在学完以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完成相似任务。所以强化需求的分析,让学生先分析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过程是什么,强化对过程的了解,淡化对软件的学习,通过流程图让学生了解自己该怎么去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操作。也有利于学生以后再去学习同类软件。然后老师用一种软件来介绍制作的一般方法。
三、学生的参与,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再让尝试成功的学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方法,以激发其他同学更好的完成任务。上述课堂教学片断二就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任务的达成,从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声音采集的一般方法。而对于任务的设置,一节课设置一个完整的任务,通过分析需求分成各个小任务,并逐步提高。对于基本任务要求学生都能完成,这样就让所有学生完成了总体任务。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完成拓展任务,对总任务做进一步的美化工作,以分层次教学,使得每位学生在上完这节课以后都有所收获。
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任务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混音效果的制作。当然也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课堂教学片断三就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这样地探究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最后,在学生做完之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设计给学生的学习有了及时的反馈,并且设计了一块《天上的街市》视频的观赏的片断,为下面的《视频的获取与加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学内容比较多,而且学生的操作差异性比较大,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时耗时较多,所以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不到位,对于个别细节问题没有能及时解决,引申部分没来的及讲清楚。对于作品的评价部分若再加上学生自评会更好,所以还需要对细节进行弥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从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开始,到后面的各个任务的设计,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