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期小学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复习学案-课外积累及阅读理解.doc
一、 成语对对子:(试一试,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井然有序( ) 指鹿为马( )
固若金汤( ) 精雕细刻( )
雪中送炭( ) 伶牙利齿( )
二、 成语不离“舌”(记一记)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 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 )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
三、 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 )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 )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 )
表示差不多时用( )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
表示把握大时用( )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 )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
表示距离远时用( )
四、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 ) 王任重(任重道远 )
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 ) 甘如饴(甘之如饴 )
焦若愚( 大智若愚)
五、 成语填空:
( )服( )服 ( )德( )德 ( )讹( )讹
( )牙( )牙 ( )老( )老 ( )计( )计
神( )( )神 精( )( )精 痛( )( )痛
欺( )( )欺 日( )( )日 微( )( )微
六、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小升初语文学科考试题中,阅读理解题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学生需要在阅读题上多下功夫,要掌握阅读题的题型及答题方法,并通过练习将方法融入到解题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答题顺序是:
(1)先粗读题目要求;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回到原文定位,接着结合上下语境,思考问题并做答。
(一)认真审题,略读题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一步,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审题,千万不要粗心大意,也不能慌张。在读文章之前,先快速读题目要求,明确考题内容。
(二)通读全文,标记信息
解题时最忌讳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这种方法既不能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又影响做题的速度。所以我们要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读完全文后,我们能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和结论以及标记出一些关键词句和信息,如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等等。
(三)原文定位,解答题目
在通读完全文时,我们将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做了标记,接下来的任务是回到原文中,细读内容并解题。语文的阅读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这要求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字词句段文之间的联系,注重结合上下语境去做答。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有的题目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也可以将原话进行加工翻译来做答。
(四)置于语境,联系生活
置于语境,是阅读理解题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我们答题时要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联系生活是要求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文章有联系的内容,包括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五)控制时间,自圆其说
我们不仅考查答题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答题的速度,虽然阅读理解题所占分值很大,但是也不能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个题目上。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遇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如果不能马上想出答案,就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等到最后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特别要提醒是,答题时要语言规范和书写认真。表述语言简洁明了,言之有理。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我们要根据问题能自圆其说,当然不能脱离主题内容,而是围绕题目要求与文章中心思想进行的回答。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习题讲解
(一)世纪宝鼎
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1.5吨,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
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 根据短文内容,细心填空。
“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一种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礼器,它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2. 按要求画出短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1)用“ ”画出带有“鼎”字的成语。
(2)用“ ”画出评价宝鼎艺术特点的句子。
(3)用“ ”画出评价宝鼎工艺成就和艺术价值的句子。
(二)奇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出众。20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29岁就创作了轰动法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诗歌、小说。可是,正当他激情奔放的时候,心脏病恶性发作了,那年他才40岁。
看见雨果发青的脸色,沉重的喘息,人们(爱惜 惋惜)万分地说:“唉,这颗巨星将坠落了,随后发出沉重的叹息。”
雨果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每天清晨外出散步、做操、打拳,接着跑步、游泳、爬山……“生命在于运动”,雨果的身体慢慢好转了,体质逐渐增强了。他又获得了充沛的精力,重新拿起笔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直(至 致)晚年,仍创作不懈。60岁创作了《悲惨世界》这部世界文学名著;80岁那年,写成了戏剧《笃乐克玛》。雨果逝世于1885年,活了84岁。
看见雨果40岁得了心脏病,却最后成了长寿者,人们惊叹不已:“这真是个奇迹!”
奇迹怎么来的呢?体育锻炼!
1、把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词语划去好吗?
2、在第二段空格处点上标点符号吧。
3、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题目“奇迹”的理解。
。
人们认为雨果心脏病恶性发作后活不了多久了,但是雨果却勇敢地活了下来并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切在常人眼里看来是奇迹,雨果却创造了这个奇迹。
4、认真读一读,你能提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吗?再试着回答。
问题:例:这篇短文反映了雨果怎样的精神?
回答:(不畏困难、勇于同病魔作斗争)。
5、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只要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