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衔接题(附解析).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8 19:01:46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衔接题

(北京卷)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4、【答案】B

【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排除CD。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全国大纲卷)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所以答案为C

(广东卷)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湖南卷)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肯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答案】C
【解析】A项错在“鄙人”,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B项错在“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项错在“高抬贵手”,这个成语是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得体,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将病句与成语一并考查。能力层级为C

(湖南卷)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E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

(辽宁卷)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   ①③⑥④⑤②                          D. ①③⑤⑥④②

15.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解析】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答案】B

【方法点拨】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全国新课标卷)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方法点拨】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介绍葫芦情况,句它指代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介绍葫芦的历史,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答案】【D

(重庆卷)4.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_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____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____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而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    甚至    因为    如果

B.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4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具体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文段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复句,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只要能理解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不难得出答案。选词填空,首先要整体感知,其次要根据句意和关联词辨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三句话①②③构成三个层次,①②与③构成假设关系,①与②之间也是假设关系。理清关系后,相对就容易了。

 

 

 

高一语文暑假精粹作业天天练17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分)

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 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5                   ,塞上风云接地阴。

6沧海月明珠有泪,                   

7)画图省识春风面,                    

8过去的评论家说杜甫的《登高》为“杜诗七律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诗中能集中表现作者忧国伤时的一联是:                                       

9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剑阁峥嵘而崔嵬的两句是: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情节、                      。《老人与海》塑造的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一句话: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下列几句话中,加点的谦辞和敬辞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
.犬儿这次在
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D
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二、课内阅读(19分)

4.选出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过了目好送

过来”――这是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问话,意在表明自已能干,办事周到,也充分表现了她

的机变。

B.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这是人物

的行动描写,表现了“初出家门时的我”明朗欢快的心情。

C.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

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的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

限的幸福。――这段祝福景象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也表现了

作者对鲁镇的未来寄予了希望。

D.“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

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

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和划线的句子。(6分)

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⑵不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                

⑶于其身,则耻师焉,矣。                  

⑷践华为城,河为池                       

积土成山,风雨兴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而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                                             

6以下关于《红楼梦》和《高老头》的情节介绍,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楼台廷阁、山水花鸟,样样都有。元春叫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当拉斯蒂涅向雷斯多伯爵夫人介绍自己是鲍塞昂夫人表弟的时候,雷斯多伯爵的大门马上就打开了,但当他提到高老头的时候,雷斯多伯爵觉得有损贵族的身份,马上大门又关上了。
  C.有个姓王的小官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D.王夫人在大观园中拾到了一个绣春囊,认为是伤风败俗,她又羞又气,命令王熙凤抄检大观园,结果晴雯等一些丫鬟被撵出荣国府,当时晴雯正生病,回到家中不久就病死了。
  E.宝玉将要娶宝钗的事情被黛玉知道了,她精神恍惚,病情加重,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此时贾府中的人们都在忙宝玉的婚事,没有一个人来看望病中的黛玉。黛玉把过去的诗稿和宝玉送的手帕都付之一炬,带着满腔幽怨去世了。

7简答。(任选1小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

2“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都是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所唱的《葬花吟》,请简述一下林黛玉因何事而唱这样的诗句。

我选的是第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