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5 10:22:44
本节的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课前使用)
1、什么是生态系统?
思考:下列可以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一个集有多种植物和多种动物的农贸市场
C、一个鱼缸里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D、一个生长有几种植物和几种动物的废弃的蔬菜大棚。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的例如生态球,大的例如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 P88小字
4、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基本概念进行区别?
5、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9-90)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2)观察P89图5-1池塘生态系统图解:
①该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②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在该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③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你能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他们分类吗?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和 。
7、什么是营养级,它与消费级之间的关系是?
8、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二、新知导学(课上使用)
1用箭头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从物质的角度)
非生物的物质(CO2)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注意: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根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在右边的空框内用箭头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说明:箭头的方向由捕食关系指向捕食者)
蝗虫、兔、小鸟吃草(籽);
青蛙捕食蝗虫;
蛇捕食青蛙、小鸟;
鹰捕食兔、蛇、小鸟
3思考以下问题:(结合P91)
每条食物链所含环节数相同吗?
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鹰处于第几营养级?
→→→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本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1)解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5)描绘某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6)解释营养级的含义。
(7)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8)分析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
教学重点
|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
教学难点
|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分析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
教学方法
|
对话法、探讨法、讲述法
|
教材分析
|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前面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前面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2、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生态系统功能学习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物之间、生物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
学生分析
|
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
教学
过程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温故知新:
课件展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角,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
1、保护区所有熊猫
2、保护区所有生物
教师追问: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教师通过:生态球,生物圈两幅图
使学生体会到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通过不同种类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多种多样。
教师出示:一幅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生态系统?
教师提示: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板书】: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
【补充板书】: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植物、动物、微生物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有什么功能和地位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引入“生态系统的结构”
|
学生认真分析做出判断。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判断
学生认真思考
|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生命系统各层次的理解。
激趣。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
|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成
分
|
检查导学案预习: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9-90)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2)观察P89图5-1池塘生态系统图解:
①该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②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在该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③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你能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他们分类吗?
跟踪练习: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3、所有的菌类都是分解者。
课件展示:
生态系统的成分
|
代谢
类型
|
种类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热能,温度等
|
生产者
|
自养型
|
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
|
消费者
|
异养型
|
动物(植食、杂食、肉食、寄生动物)
|
分解者
|
异养型
|
腐生细菌,真菌和某些动物(蚯蚓,蜣螂,秃鹰
|
辩论赛:谁的地位更重要
全班共分8组,每组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成分
1、2组:生产者
3、4组:消费者
5、6组:分解者
7、8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组讨论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并派代表交流成果
|
学生认真思考,逐一回答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导学案的预习情况,也为课堂节省了时间。
通过跟踪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生态系统成分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小组辩论使学生明确: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2、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备的两个成分。
3、消费者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很重要的。
|
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
【提升】用箭头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从物质的角度)
非生物的物质(CO2)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汇总,各组学生代表叙述讨论结果。
|
通过画概念图让学生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使生态系统能够不停地发挥作用。
|
生
态
系
统
的
营
养
结
构
|
|
食
物
链
和
食
物
网
生
态
系
统
的
营
养
结
构
|
|
食
物
链
和
食
物
网
|
师:请大家根据下列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用箭头表示出它们的关系(说明:箭头的方向由捕食关系指向捕食者)
蝗虫、兔、小鸟吃草(籽);
青蛙捕食蝗虫;
蛇捕食青蛙、小鸟;
鹰捕食兔、蛇、小鸟
生答:
草→小鸟→鹰
草→小鸟→蛇→鹰
草→蝗虫→青蛙→蛇→鹰
草→兔→鹰
|
思考:
1、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3、每条食物链所含环节数相同吗?
4、蝗虫、青蛙、蛇、鹰分别是几级消费者?
5、鹰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
6、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鹰处于第几营养级?
7、请尝试用网状结构将它们联系起来。
草
蝗虫 小鸟兔
青蛙
蛇
鹰
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分析以下问题:
(l)分析食物链为什么会形成食物网?
(2)图中共有__条食物链。
(3)鹰占有_____个营养级,分别为 _________营养级。
(4)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____。
(5)次级消费者有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人类少量的捕杀小鸟会不会
影响鹰的数量?
思考:食物链、食物网的作用?
比较两图分析:
如果这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兔子
被大量捕杀将会引起什么变化?
|
学生分析独立回答,可以写出四条食物链
分析食物网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生
回答: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
|
教师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注意:
1、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3、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4、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
6、分解者不能进入食物链且不占营养级。
再引入食物网,判断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别。
通过两图比较让学生明白: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
归纳
总结
|
目标达成:
(1)解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3)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4)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6)分析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
学生归纳总结
|
通过目标达成让学生自己检测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
板书
设计
|
|
|
|
本节的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了本节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真正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往我们在备课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全体学生的参度,每次展开小组讨论时我会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参到学习中,很多时候都是在玩,一部分学生还需要老师重新讲解基础性的问题,所以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往往达不到很高的课堂效率,有时候还不如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效果好。本节课我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的,题目是《谁的地位更重要》,全班共分8组,每组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成分:
1、2组:生产者 3、4组:消费者
5、6组:分解者 7、8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组讨论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派代表交流成果。
课上我看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的阅读课本p90页的内容,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那几个学生也翻书找,为什么平时我在前面苦口婆心的讲授知识时这些同学都没兴趣,这次辩论赛他们却能提起精神来,原来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好奇心,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学生并设置适当的问题进行探究就能达到好的效果,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其所学习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产生极大的热情,并有一种我必须学好或学会这些知识的决心,那么他在这种心里的驱使下他将会不分昼夜,锲而不舍,直到掌握这些知识有一种满足感为止,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备课时就要想到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是合理利用了导学案:本节我设计的导学案分课上课下两部内容。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只要通过有效的提问就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这部分知识就不用过多的讲解,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备“导学案”时一定要认真的学习课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后再制定自主学习的内容,因为我们的课时有限,选在导学案上的练习题一定要做到“精炼、到位”,只有这样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就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有效教学的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高效的投入快乐的学习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