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词典(二)
十大元帅 1955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同年9月27日,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有功人员勋章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国家主席毛泽东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分别授予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原国民党军队起义的有功人员,对人民解放战争有功人员,以及对和平解放西藏有功人员。同日,国务院举行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典礼。其中,全军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有10名、上将军衔的有55名、中将军衔的有175名。
新人民币 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即第二套人民币),同时收回旧的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新币面额,主币分为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分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6种。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有汉、藏、蒙古、维吾尔4种文字。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我国从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了人民币硬币。自此,新中国货币进入纸硬币混合流通的时代。
截至1999年,我国一共发行了5套人民币。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从1948年开始发行。它统一了各解放区革命政权发行的货币,取代了国民党政权发行的货币,停止了金银和各种外币的流通使用,使统一的货币占领了全国市场。第三套人民币从1962年开始发行,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开发出来的第一套货币。第四套人民币从1987年开始陆续发行,并增加了50元和100元两种大面额币种。我国现行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是从1999年开始发行的,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纸币和5角、1角硬币8个券种。与前四套相比,第五套人民币是首次完全由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设计与印制的货币。
“双百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同年5月,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中共中央确定的这个方针作了全面阐述。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确认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1956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决定实行剧目开放。随着昆曲《十五贯》的上演,很多禁演的剧目先后开放。学术界随之也大兴自由讨论之风。文艺批评界开展了针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典型化、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热烈讨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来。但在1957年夏季反右派斗争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
反右 1957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1957年6月,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开始进行。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计50多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夏,反右派斗争结束。新华社1978年11月报道,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全国各地党委已给最后一批错划的“右派分子”摘掉帽子。
“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1957年底开始发动,1958年全面展开。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
批《新人口论》 1957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表题为《新人口论》的书面发言,认为我国人口增长太快,主张控制人口。之后,《人民日报》发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在反右派斗争中,马寅初的这些观点被当作“新马尔萨斯人口论”而受到批判。1959年12月,马寅初在《新建设》上发表《重申我的请求》一文,表示要坚持真理,“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种批判者们投降”。此时,康生断言,马寅初的问题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右派向党进攻的政治问题。于是,对马寅初的批判更加升级。1960年,撤销了马寅初担任的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为马寅初平反。1993年8月他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毛泽东在视察山东时肯定“还是办人民公社好”。他还对人民公社的特点作了概括:“一曰大,二曰公”。此后,人民公社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没有经过认真试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1958年底,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后,各地普遍整顿人民公社,遏制住了急急忙忙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势头。1959年,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确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1962年,又进一步把所有制调整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并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此外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开始解体。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1980年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
三年困难时期 指1959年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建规模过大,粮食缺乏,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